近日,不少市民吐槽在寄快递时被要求“刷脸”的经历:有人在下单前已做过实名认证,然而快递员在取件时仍要求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有人自行前往寄递点时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而预约上门取件时却没有这样的规定……
客观讲,实行实名收寄对于防范、打击寄递渠道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众理应充分理解、积极配合。问题是,在用户已主动提供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物品类型等重要信息的情况下,快递企业再层层加码、要求“刷脸”,是否有过度之嫌?须知,手机号码能够实现寄件人的可追溯,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再则,有关部门也在此次行动中明确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信息识别的辅助,目前正在试点应用,不作强制性推荐。”
一段时间来,“刷脸”场景无序扩张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进小区,有的物业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以方便社区管理;去商场,有的店家悄悄对人脸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便实现精准营销……人脸信息具有独特性、不可更改性等特征,企业一旦管理不当造成信息泄露,极易给广大用户的隐私、名誉以及财产安全埋下重大隐患。近年来一些案例也频频表明,不少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在快递环节造成的。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追问:在选择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快递企业是否严格遵守了“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是否有足够信心和实力保护好人脸信息?人脸信息不是谁想采集就能采集,应当明晰其合法使用的场景与边界在哪里。可喜的是,随着诸如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人脸识别技术的泛滥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其在诸如小区、景区等场所的应用亦更加规范。在此背景下,相关快递企业的做法未免让用户心生警觉、倍感不适。不少人呼吁相关企业提供替代方案,原因正在于此。
“刷脸时代”已来,要方便更要安全。从长远计,有关方面要积极完善立法,既要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中让用户受益,保障技术不断创新进步,也要将人脸信息的安全放在更重要位置,将技术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夙愿。
作者: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