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读《论语》,曾就《论语》的篇目结构跟人讨论,认为当年的编录是相对随性、比较随意的。而到了《孟子》,整本书的结构和逻辑就清晰多了,最后的第七篇《尽心篇》明显是总结和综述,对前面各章节的重要观点进行再强调、再阐释。
《尽心篇》有两段话,继续阐述孟子君轻民贵、轻徭薄赋的国家治理思想。前一段是“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则父子离”,接着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认为,身为一名国君,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三样,分别是土地、人民和政事。治国理政,首先要维护并扩展国家的土地与疆域,要维护并实现人民的权利与利益,要处理好各项政治事务。把这三件“宝贝”抓住,国家就会欣欣向荣。不过,孟子早就观察到,一些国君的心思没用在土地、人民、政事这“三宝”上,而是看重、追求甚至巧取豪夺各种金银珠宝,结果必然祸国殃民、自食其果、殃及自身。这么干的家伙,孟子时代就屡见不鲜,往后也是不绝于道。
治理国家需要开支,公共服务也有成本,所以,国家要征税。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收税主要是实物和劳役,纯货币形式的税收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诸侯有土地、人民、政事这“三宝”,国家有布缕、粟米、劳役这“三税”。孟子告诉世人,君子治国收税,应该只征收布缕、粟米、劳役中的一项;如果征收两项,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如果三项全收,百姓就会骨肉分离、家破人亡。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一直是孟子鲜明的主张;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从来是国家败亡的根由。
联想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不难发现,孟子的主张仍然有现实意义。疫情三年,国际国内形势严峻,经济复苏压力巨大。这时,国家治理者更要清楚什么是国家最可宝贵的东西,必须更加专注于土地、人民和政事,必须坚决打击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损害人民的坏人坏事。在复苏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减轻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切实增强市场经济的生存活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家收税,藏富于民。
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