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重读《孟子》有一年多了,记性不好,随看随忘,但每次重看都有新的感悟。看来,忘性大有忘性大的好处,至少更容易、更频繁感到新鲜。
孟子把人性和道德区分得很清楚。他在《孟子·尽心篇》中总结:“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至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何为人性呢?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
何为道德呢?后天养成的品性与约束。
人性和道德是什么关系?有人以为压抑天性就不道德,有人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才是道德,而孟子认为人性与道德对立统一、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孟子看来,嘴巴可以分辨味道,眼睛可以看见色彩,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闻见味道,四肢都想自然放松,这是给人快乐的本性。做人追求生活享受、满足快乐欲望,这是天经地义、十分正常的。就像孔子,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喜欢在春天呼朋唤友、挈妇将雏到郊外吃喝玩乐,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上天给每个人的快乐是有定额的,你不能过于放任自己的欲望,不能强求不属于你的东西,否则,这个定额会迅速耗光并可能反噬于你。所以,人性之中包涵命运,君子把人性看作命运。
另一方面,孟子认为,父子讲仁,君臣讲义,宾主讲礼,贤者讲智,圣人讲天道,这是约束行为的道德。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懂得大义、知道羞耻、愿意自我约束以获得平衡和谐。就像孟子所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真正的君子,不把道德当成凭空而来、强加于己的约束,而把仁义礼智信当作自己的本心本性,视道德为给人带来快乐和尊严的基石。所以,道德之中包涵人性,君子把命运看作德行。
人性与道德,本来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有极端放纵本能欲望的人,才对道德嗤之以鼻;只有极端泯灭天性人情的人,才以道德绑架社会。反过来,所有不服膺于必要道德约束、不受任何节制的天性,都是破坏性的;所有不顺应人性本质、不支持人的发展的道德,都是假道学。一个真正的君子,把天性当成道德,把道德融入天性,既知书达理又洒脱自在,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随心所欲不逾矩。
懂得人性与道德相互融合的道理,我们才能活得不糊涂、不各色、不拧巴,活得有规矩、有快乐、有成就。
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