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一次次走进县城5公里外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也曾一次次向外地同仁或文友推介并陪同他们前往博物馆参观。我为身边有如此知名的博物馆而自豪。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遗址博物馆这所“大学”,展示给世人的是有着“中国青铜文明活化石”之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辉煌与博大精深,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所创造的震撼世界的远古文明。置身于遗址博物馆,目睹着那纵横交错、层层叠压的古井巷,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古井巷遗址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身为矿工的古代先民立在井下,或用自制工具,一斧一凿、一锤一钻,艰难地采掘铜矿;或赤裸着上身,用绳索系着盛满矿石的竹筐、藤篓,匍匐在用木支架维护的狭窄井巷,如纤夫般,将矿石一筐筐、一篓篓拖到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旁,再用轱辘提升到地面,并运送到炼铜竖炉冶炼;看到了从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那熊熊燃烧的炉火生生不息的辉煌。
炼铜竖炉遗址
我看到了遗址博物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演绎出古代先民采矿、运矿、冶炼时的情景,并感慨先民们的智慧和当时工作之艰辛。看到了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后历经11年的科学发掘,在总面积约4923平方米的采矿区,保存下来的古代采矿竖(盲)井302个、平(斜)巷120条、炼炉12座;还有同时出土的大量铜斧、铜锛、铁斧、铁锤,以及木、竹、石质采矿、冶炼工具及千余件矿冶标本;看到了地表遗存的40万吨以上的古代炼渣。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的铜斧
在出土文物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铜斧。当时,遗址共发掘出13柄铜斧,其大小、形状不尽相同,其中一柄重达3.5公斤,有着“中国第一铜斧”之称;还有一柄寄到国家历史博物馆,迅速引起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里,铜斧不仅仅是一种采掘工具,更是一个图腾,一种“开拓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征。
盛开的铜草花
最让人感怀的,是先民们的智慧和当时开采、冶炼技术与工艺的精湛。在遗址附近,生长着一种紫色、牙刷状的花,俗称铜草花。先民们发现,这种花只在有铜矿的地方生长,先民们正是根据铜草花的这一特性,才寻找到矿源的。
为掘取矿石,身为古代工匠的先民们开凿竖井、平巷和盲井,用木质框架支护,并熟练掌握了提升、通风、排水等技术,既方便了运矿,又有效保证了生产安全。这里发掘的春秋前期采用的鼓风竖炉炼铜,其技术的实用性、科学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遗址遗存的冶炼氧化矿石的“氧化矿-铜”“硫化矿-冰铜-铜”等两种火法炼铜工艺,更是古代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里冶炼的青铜,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锻造华夏文明,我中华民族才因此有了编钟悠悠、“鼎鼎”大名。铜绿山古铜矿在为华夏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千年古邑大冶赢得了“青铜文化发源地”之美誉。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掘,被有关专家称为“是冶金考古新领域的最重要成果”,“堪称利用考古新资料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个样本”。英、德、日、澳、瑞典等国的考古学者蜂拥而至,盛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2021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同秦俑长城相媲,十二座洪炉,十二座丰碑,拄撑世界青铜史;历周风汉雨不磨,三千年遗址,三千年胜迹,炳耀中华大冶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古代先民的骄傲,中国青铜文明的活化石。
作者:刘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