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的名声如今是越来越响。这些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到黄姚的次数越来越多,对古镇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对黄姚的喜欢也越来越多。尽管现在一条通达南北的高速公路于古镇边上经过,带来了外界的喧闹,古镇从大山怀抱中走向了崭新的时光,可古镇依然那么安然,那么淡定,那么从容,那么优雅。
黄姚是优雅而从容的,她就像一位身穿中式传统旗袍,饱读诗书,于清风明月中倚窗而坐的岭南女子。或许你会发问,这古镇在哪可以看出书卷气呢?是的,古镇青砖黛瓦,古朴沧桑,“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台楼阁,有亭台楼阁必有诗联牌匾”,那些亭台楼阁上的古楹联意蕴深长,饱含书香又心念家国。这些年我到过古村古镇已逾百个,记忆中没有哪个古村镇还留存有像黄姚这么多明清时期古楹联的。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黄姚及周边建筑、碑刻上楹联不下两百幅。这些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采飞扬,内涵深邃;楹联大多还通俗易懂,不少蕴含哲理典故,家国情怀。
古镇里我是最喜欢“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这副意境优美而自然的对联。这些年,每次陪同国内外的文友们游览黄姚,我都会于鲤鱼街走过带龙桥后,在新兴门前驻足,仰望见龙祠南边立柱上指着这副联叙说对它的喜欢。见龙祠是背靠着整个古镇的风水主山真武山而建,山下是一条街道,叫新兴街,见龙祠也背靠着新兴街。见龙祠依石壁而建,坐东朝西,四柱三面透开,三面柱上皆有对联。南面对联便是“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
农闲时节,新兴街的居民坐在见龙祠平放的横平石条上,俯望一湾姚江清水潺潺流过带龙桥,拐个弯没入树丛,流向远方。见龙祠下,龙泉水于石缝中汩汩流出,妇女们围着清流濯洗衣裳和新鲜蔬菜,远近的青瓦上空飘荡着炊烟,抬眼一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轻轻地、缓缓地飘过。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哪位居民伸了伸懒腰发出感慨:天上的白云,原来也是那么忙着赶路呀。白云其实走得很慢,俯瞰人间的美好,黄姚古镇的美好,千百年来悠悠白云其实都是那么安然。黄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然也有文人骚客,或许是清乾隆年间的那位清乾隆举人林作楫,或许是其他哪位姓古或姓梁的秀才郎,把这位居民的感慨化作了亭子南边立柱上的对联“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了。其实按地理方位来说,真武山在古镇的东边,见龙祠的小亭子在山脚下,当红红的太阳越过真武山能照到此处时,那是快到中午时分了。悠然自在地在亭子里坐了一个上午,看白云忙碌,谈人间清欢,那是一种多么悠然的心境。
古镇东北面有座宝珠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五百年过去了,宝珠观前照壁上的对联依然熠熠生辉。照壁上灰塑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形宝镜,镜中有白虎图腾。圆镜两侧有对联“窥透灵山千叠嶂,别开兜率一重天”。“灵山”指佛教或者道教中的灵山;“兜率”,佛教指天上的第四层天,道教中指离恨天中的宫殿,电视剧《西游记》中便有孙悟空猛闯兜率宫的生动故事。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开一些,别老是纠结一些过去的烦恼事,要向前方看,哪怕前方有千般障碍都会过去的;当我们拨云见日跨过又一层生天时,会发现天外有天,前方依然有路可走。这副联很有教化意义,教化于人,教化于大众平生,修心向前,再苦再难,前方也会有路。宝珠观内石柱、神座等还有多副对联,皆是宣扬大自然佑民佑物,勉励人间行善积德。
宝珠观侧前是广西现存最古老的古戏台——黄姚古戏台。戏台和宝珠观一样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据文物部门考证,全广西仅存两座明代古戏台,另一座则是恭城县武庙内的那座。黄姚古戏台于清乾隆、光绪年间及近年来都有修缮,但原貌未曾改变,而今依然古色古香。戏台前台与后台之间有木屏风隔开,屏风上方有一横匾,上镌“可以兴”三个大字,引自孔子语,为清代举人林作楫题书。戏台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阁顶塑二龙戏珠和“双凤奔月图”。戏台共有两副对联,前台台柱刻“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观其色人焉瘦哉,正须继以心思”。可以这样去理解,听见戏台上器乐声响起来了,唱腔生动悦耳,我们竖起耳朵好好听戏,暂忘却人间烦恼;看见台上戏子们的表演龙腾虎跃,矫健活泼,五彩斑斓,大家都目不转睛一门心思看戏,其实戏如人生啊!戏台后柱联为:“锣鼓喧天,管弦悦耳,共奏升平乐;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齐呼可以兴”。上联大意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闲暇时聚集于戏台前看戏,听锣鼓喧天欢闹,各类乐器一起奏出动人的和谐音符,台上台下一起共庆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下联意思是:舞台上戏子着五彩戏服欢腾跳跃,轻舞飞扬,唱腔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大家都说这戏真好看,真好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我们心怀念想,我们踌躇满志,我们的事业也一定会和国家一样兴旺发达。
作为华夏的子民,大家都深深热爱着脚下的乡土,热爱着国家,黄姚的居民也一样。在古镇两株近千年的古榕树——龙爪榕和龙门榕之间,跨小珠江上有座佐龙桥,桥边有佐龙亭。亭上有一副联为“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扶博厚铁山河”。此联作者为清代光绪年间黄姚秀才劳锡庞所作藏头联,将“佐龙”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头。光绪年间,西方文明剧烈影响中国,中国内忧外患,但中国大地又受新文化新思想的不断影响,所以偏安于岭南大山里小镇上的文人,也不禁感慨,新的文化新的文明将会改变中华民族,我们要在动荡的人世间辨明方向勇往向前,相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定会把咱们的山河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龙扶博厚铁山河”与兴宁庙一对联“襟带河山,形胜甲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泰方能民安,黄姚的街民们是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的。当然,旧时的人们,大多不识字,消息来源少,普通百姓没办法知道太多国家大事。老百姓只能祈福能过上平安祥和的生活,能过上吃饱饭的富足日子。如兴宁庙里有这么一联:“百鸟枝头歌胜地,万民得泽乐绕天”。鸟儿在枝头歌唱,国家兴旺发达,这里的人民得到实惠而安居乐业,多么美好的景象。近安门上的对联也挺有意思,“树上有花千眼近,乡中无鬼万民安”指树上开了一朵朵的花儿,就如千眼千手的观音(神灵)在明察世间万物,这乡中僻野,哪还容得下鬼怪的出没,没有鬼怪,世间太平安乐,一片祥和!多好的对联,既谈到鬼神,又是在破除迷信,黄姚人民的思想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向前。
明末清初,黄姚聚居人口渐多,古镇逐渐走向繁盛。黄姚人沿着姚溪水向东,行路,或坐小船往东南,姚江和招贤河汇合后入富群江,在富罗沙子街,换乘稍大的船只一路顺流往南,在马江处再换大船入漓水,即现在的桂江。漓水往南,到梧州,到广州,或许还有走得更远的。迎送家人远行,必在门楼处。古镇东门楼是古镇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之一,门楼外边的对联显出黄姚人的气势与豪迈,“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吞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此联也是举人林作楫所作,描绘了古镇的地理优势和门楼的雄伟气势。“三江”可指黄姚的三条小溪流宝珠江、小珠江、兴宁河汇聚东流;我们也可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隐喻大气魄,可喻为黄姚人一路前往的富群江、漓江、西江,更可联想为外面广阔的世界;“五凤”指门楼为五凤楼,“文峡”指东门外的文明峡,“螺峰”指文明峡处特别形似田螺的螺山。出了小镇东门楼,过文明峡和螺峰山,沿着不断壮阔的江水,黄姚人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带回了建设家园的钱财,也带回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和故事。
出门远行的人多了,于是,黄姚在东南方向的一座门楼就起名叫守望楼。门楼有联“守备总添刁斗净,望尔还慰树人情”。唐代诗人高适有诗句“星河连塞络,刁斗兼山静”,“刁斗”是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有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下联摘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状元吴鸿诗句“喜极转添知己泪,望深还慰树人情”。守望楼这联,可以理解为妇人对远行千里夫君深切的思念:守门的人晚饭后已把刁斗洗干净以备夜里打更之用,可夜幕降临时,我在门外望着夫君你远行的道路,你的足印还在,可却不见你归来的身影,我是多么希望你快点回到家中啊,我和孩儿们多么想念你啊,盼望着你早日平安归来。
尽管黄姚有不少人沿东门去远方,带回些许的诧异与喧嚣。可古镇还是安静地,安然地,守着她特有的优雅。她静静地安放在桂东北的群山之中,自北宋开宝年间,至今时光已逾千年。黄姚的人们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切。那亭台楼阁上的一副副对联,就是黄姚人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写照。新兴街新兴门有对联“山骨水腋有馀秀,清风明月无尽藏”。大家都喜欢清风和明月,喜欢清凉的微风,皎洁的明月,清风明月入诗里,入梦里。故宫中符望阁就有一联“清风明月含无尽,近景遐观揽莫遗”,宫中人尽想把清风明月都收尽,把美景都观览。其实居住在黄姚的人们亦是这样想的,把“清风明月”藏在这古朴而又优雅的古镇里,又和天下大众共邀明月度平生。
叶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