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站在茗山乡彭晚村“树人坡”下,倾听古构树的传说故事,惊讶于它的奇伟,激动地往前瞻望时,忽听有人说小心脚下有诗,不觉低头读来,更是敬意满满。
一路参观一路聆听,已是感叹不已。这里的耕读文化,这里的孝善文化,这里的史学文化,这里对孩子们的教育滋养,无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那绿草茵茵的晨春园和园内立着的那个大大的“勤”字,有一种鼓励,一种警醒。孩子们呀,你们年少时要不负春光珍惜时光呀,你们要日日笃学不倦精进不休哟。村人时时穿行的小巷,有面耕读文化墙,彩色的大字,配上简洁的构图,极其生动地教导孩子们,立大志,讲大义,明事理,还要勤于耕读,耐得住贫寒。名为“十策堂”的祖祠堂,有着来自皇家传承千年的故事传说。土砖老宅子里建起的村史馆,虽不大,却馆藏了党建园地、乡愁记忆、农耕文化和乡贤名人,乡土味十分浓郁。闲暇时走进馆内,忆苦思甜,感受着旧时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激励着后人。
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善人家庆有馀。村内有路曰:向阳路。好喜欢这个名字,似有阳光洒落,有春雨滋润,一看也便记住了。有井曰:源井。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河水清澈。河畔有亭曰:书轩。彭晚村人总是那么阳光明朗,始终不忘对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骨子里藏着对读书人的真诚栽培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在村中穿行,阳光照耀着大地,有琥珀色的光泽,桂花送来阵阵清香,金黄的橘子不时诱惑着我们,火红的柿子在枝头招展,门前的石榴压弯了树腰,南天竹顺着窗户爬到了一户人家的屋顶,仿佛在大声诉说着村庄的光荣史。移步换景,处处书香。看,谁家的院门楼上写着“山水毓秀”,谁家的院门牌上写着“德泽门”,又是谁家的院门牌上刻着龙凤呈祥的精美字画,这副“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的对联恐怕是年年相传吧。这些虽琐细,但足见彭晚村人的用心用情,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把祈望幸福的心愿,把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刻入日日进出的门牌上,刻进心灵深处。
“头头拍拍,肩肩拍拍,头拍肩拍,头肩拍拍……”当我们走进村委会办公楼展厅的时候,有童稚声传来,像清脆悦耳的音乐,循声而去,原来展厅旁有间童伴屋。小心推门而入,看到屋内两名童伴妈妈正在带着孩子们做《拍拍操》,孩子们快乐的样子似游戏般轻松自在,他们的笑脸如朵朵花开。童伴屋里也有一棵树,那是一棵成长树。成长树上结满了快乐开心的果子。望着这些开心快乐的孩子们,我沉醉其中,竟一时忘了归去。
当我追上采风的队伍时,大家已在树人坡下。树人坡顾名思义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细查其出处,乃知《管子·权修》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者告诉我们要为一年作打算,最好栽种谷物;要为十年作打算,最好栽种树木;而要为长远打算,不如培养人才。彭晚村人对孩子的教育、对人才培养是当作终身之计。
想来,我对乡村的一些思考是有偏颇的。虽然眼见家家户户高楼林立,但总觉乡人只是经济上富裕了,精神面貌上还欠丰盈,文明素养尚待提高,概因乡村文化氛围不足所致。在我的老家农村,村人日常闲时多是集在一起打牌娱乐,读诗书和舞文弄墨的少见。
然而,这次采风参观彭晚村后,我的心灵颇为震撼。我意识到我思想认识的落后,我得重新审视乡村,重新认识乡村振兴。彭晚村通过多年村民共同出资、共同缔造,让村庄呈现出和美的风姿。陆游有《示儿子》诗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彭晚村人继承彭氏祖宗的光荣传统,处处彰显耕读家风遗训,让书香滋润村庄。
我在想,几时回到乡村老家,建不了晨春园,也要建一处水草丰美的幽静庭院,开启幸福的晨读生活;建不了村史馆,也要建一个童伴屋,若不遭孩子们嫌弃,做个童伴妈妈,岂不是件乐事?
作者: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