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河边的古祠堂气势宏伟、装饰精美。
村内古祠堂外墙面的砖雕十分精细。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龙津桥,桥身苔痕密布,见证世事如烟。
两塘公祠的外墙由硕大蚝壳垒就,遥想村中养蚝业曾经何等兴盛。
夏日的清晨,我和友人悠悠踏进大岭村,寻觅岁月留下的古迹,追寻岭南水乡文化。
大岭村位于番禺区石楼镇,从北宋许姓人开村,到南宋绍兴年间陈氏始祖自南雄珠玑巷避乱迁居至此生息繁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落依山傍水而建,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玉带河之间,呈半月形布局。村内以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为次轴,主轴古街平行于玉带河,次轴垂直于玉带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的过渡型聚落村落。
朝代更替,岁月变迁,大岭村内的屋宅大多已跟时代接轨,变成了水泥钢筋的楼房,但仍遗留下不少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古迹,其中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九千平方米,传统建筑精美,古色古香。漫步在村子里,石桥、砖塔、祠堂、门楼、牌坊、石板巷、水井、古树、荷池不时映入眼帘,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生动叙说着八百多年的古村历史。
村内现存古祠堂众多,成了大岭村里最显眼的建筑。朝列大夫陈公祠、陈氏大宗祠、两塘公祠、善元荘公祠、显宗祠等祠堂建筑宽敞,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每所祠堂均装饰精美,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灰塑,山墙有砖雕,梁柱有木雕,门口有石雕,精雕细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的两塘公祠还是村中最大最完整的蚝壳屋,硕大坚硬、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地垒就成绵长的外墙,颇具特色。虽然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墙身已十分斑驳,但蚝壳依然坚固完好,观之无不赞叹。
大岭村在广州科举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据族谱所载,大岭村曾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九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陈氏显宗祠门口现立有数十座石碑,以纪念本族最优秀的学子。显宗祠旁,是一大片荷花池,四周砌有光滑的石栏,荷叶接天碧,荷花袅袅婷婷,或含苞初露或热烈绽放,在晴空下跟古老的祠堂建筑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浪漫的古典风情。
“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绕村的玉带河蜿蜒流淌,跟里巷的小埠头相连,形成典型的岭南水乡格局。河的一侧,是高高低低的绵延民舍,河的另一侧,是宽阔的田野,遍布荷塘、菜地和水田。站在河边,清风抚过,田野清香扑面而来。玉带河上,横跨着两座石桥,其中的龙津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古桥由红色砂砾岩砌成,一墩两孔,每块桥栏板均刻着不同的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图案,其中有一块栏板上镌有一个捧盘跪献姿势的西洋人,颇为独特。古桥见证了世事如烟的沧桑变化,桥身风吹雨打苔痕密布,桥面历经踩踏凹凸不平,时有村民或步行或骑摩托车穿桥而过。桥头的百年古榕树,根深枝粗叶茂,苍翠繁茂,遮天蔽日,在炎炎夏日,洒下一树清凉浓阴,树下的石板凳是村民歇息聊天的好去处。龙津桥边还有一座清代所建的大魁阁塔,是三层阁式砖塔,犹如一支“文笔”耸立。小河、流水、古塔、古桥、古树、荷塘、艳阳、晴空,还有桥头旁的古祠堂建筑群,共同组合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古岭南水乡画面,清雅唯美,古意盎然,韵味悠长。
在我所游览过的广东古村当中,大岭村是拥有最多国家级、省市级“美称”的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光是国家级的称号就拥有五个。二十年来,大岭村积极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近年更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扎实推进岭南特色精品村建设。大岭村占地面积4.12平方公里,村内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石板铺就的巷道交错纵横,幽深绵长,窄巷高宅,民居密集。然而村内各种标识、道路指引清晰明白,外人进来都不易迷路。村内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得尤为出色,村民保洁意识很强,保洁措施到位,大街小巷,洁净异常,当日漫步全村,不见丁点卫生死角,令我们惊叹不已!
在悠长幽深的街巷,我们一步一步往里走,细细探寻散落的岁月痕迹。路面的麻石板干净光滑地反射着丝丝阳光,石板巷两旁,家家户户或绿植绕门,或鲜花探墙,村子堪称绿色家园。也有破落的无人居住的泥石老屋,门前屋后亦是清扫洁净,黑瓦顶上的青青狗尾草在风中轻轻摆动着毛茸茸的尾巴。偶遇白发翁妪三五成群倚门聊家常里短,亦都是轻言细语、满脸欢愉。村内引进了不少文化艺术创作的小店或工作室,在保护原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同时,助力老乡村焕发新的文化活力。古村虽然近年拓展乡村旅游业,但是很好地保存了村子清新自然的原生态,身临其中,丝毫感觉不到在其他古村感受强烈的商业味,唯感浓浓的文化气息,恬静安宁祥和。在大岭村内穿街过巷转悠了半天,遇到的老人小孩们看到我们两位游客时,表情平和,眼光毫无诧异,如同见到本村人一样。行走其中,安静闲适,惬意放松。
若是厌倦了广州大都市的繁华喧嚣,不妨出城到附近的大岭古村走一走吧,去玉带河畔、龙津桥头、古榕树下,吹吹风,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