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鸟的天堂》中说的“有山有塔”,山是凤山,不大,很美,草木葱葱。塔是熊子塔,又名龙子塔、凌云塔。如椽巨篷般直插峭壁奇峰之巅。八角菱形,七层四十六米,从下至上由红粉石和青砖砌建。气势雄伟壮观。山下是一条遍布明清建筑的古村——新会区茶坑村。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伫立村前。
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的日子,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我重访了梁启超故居及纪念馆。
故居纪念馆从左到右由故居、怡堂书室和纪念馆组成。纪念馆始建于2001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两层。釆取中西合璧形式,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隐现梁启超在天津“饮冰室”风格。曲径回廊,室房紧扣,内外联动,儒雅与幽静尽显。建筑疑在绿荫的庇护下,苍翠又在建筑的怀抱中。设计者为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岭南建筑泰斗莫伯治。广州名建筑伴溪酒家、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越王墓博物馆均是他的杰作。多个项目曾受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高度评价,也曾获“梁思成建筑奖”。
尚未入馆就被正门的对联深深吸引,“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此对联为梁启超七律《自励》中首句,浓缩了梁启超一生,囊括了任公之情怀、道义、奋斗、成就、失落、坦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在众多领域卓有建树,屡立丰碑。“懿德怀民壮士百年昭碧史,青春许国奇才万古立殊勋。”
大堂正厅摆着梁启超塑像。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唐装,上身挺拔,神情肃穆,炯炯有神的目光中犀利睿智而忧虑,似乎洞穿了时空。背后墙上刻着《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是我少年……”
追溯梁启超的一生,可分三阶段:
万木受业:梁启超生于1873年,有神童之誉,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90年,离开故乡新会茶坑村赴广州,受业万木草堂。因万木草堂藏书丰富,经典林林总总。梁启超课余废寝忘食,潜心博览群书,获益匪浅,为一生的事业和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更重要的是师从并敬仰于康有为,在康有为思想学说的影响下,走上维新变法的道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由“中国极南一岛民”,成长为清末维新的主将。“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梁启超语。
维新变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闻讯,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18省千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一至二月,康、梁连续上书,将维新变法推上高潮。6月11日,光绪颁布诏书,正式宣布实行变法。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起草重要奏折,参与策划新政。但新政府仅维持103天就被扼杀,故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直至辛亥革命成功才返回阔别十四年的家乡。他拥立民国,热情参与政治活动并出谋献策。
著作等身:不管是颠沛流离的异国他乡,还是国弱民困的国度中,甚至到1929年逝世。梁启超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倡导教育,授业解惑,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他潜心学术研究,成为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故居及怡堂书室,都是清代“三眼灶”式建筑,岭南风格的锅耳墙高大竖立,为主人遮风挡雨,青砖土瓦,木结构,硬山顶。故居建筑面积155平方。大门正上方御匾:“一等嘉禾章中卿衔少卿,司法总长参政院参政”。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厅堂是主人用于会客的地方,摆着一对民国青天大花瓶。耳房各设有半回字形走马栏式阁楼。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
怡堂书室为梁启超曾祖父所建,少年梁启超读书之处。青砖墙壁,红砖地面,古朴典雅,占地面积120多平方。
梁启超一生最慰藉的是,九个子女继承家父的爱国思想和治学精神,传承“爱国、自强、敬业”的家风,成长为人格健全,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为中国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梁思礼和梁思成,人中龙凤。
梁启超先生的家国情怀、大师风范值得后人景仰。余感慨万千,成七绝一首:
万木草堂栽好苗,维新变法震皇朝。
等身著述潮头立,清正家风后辈翘。
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