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绎不绝的男女老少,怀着敬仰的心情,聚集于潮州城东、韩江东岸、韩山西麓双旌石下、韩山师院的左翼——韩文公祠。
此江原名鳄溪,此山原名笔架山,皆因韩愈而易名韩江、韩山。也因韩愈曾经常在此漫步并亲自栽种橡树,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把始建于999年的韩文公祠迁于此。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绿色掩映,环境清幽。我从江边正门而入,拾级而上,时而迂回,时而止足,品尝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高山仰止的文化底蕴,文人矢志不渝的精神风骨。
祠体正面墙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坚实的淡绿色砍磨砖墙面,砖墙至坡屋面与桁桷衔接处,皆沿各自曲面仔细凿挖,使砖、木之间如同其下之砍磨砖缝一样紧密吻接。祠体山面封火墙高耸厚实,方屈脊屈曲有序,封火山墙两垂肩同正脊一般叠置方屈脊并两面镶贴黑、白、淡绿、米黄、浅赤相间的瓷片,构成素雅大方、古朴稳重而又格调高雅、风格独特的屋面,与潮州同类建筑之屋面脊饰殊异。
祠堂现有三层殿阁。面宽18.7米,祠体正面墙壁用坚实的水磨青砖砌筑。砖墙与梁桷衔接处,皆按不同弧线精工雕磨,使砖木紧密贴合。祠分前后两进,头进门厅,后进是三开间大堂,正座塑有韩愈坐像,儒雅俊朗,气质飘逸。
进升高2.5米,共深31.8米。中间小院,左右庑廊。祠内环壁嵌有明清以来的碑刻40通。“辟佛累千,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去京华万里,化蛮烟瘴雨,胥泽诗书,从此遂称名郡,距唐代千年,抚古橡苍松,犹钦山斗,况在亲炙芳微”“济溺起衰正道统于三百年来心传上追邹峄,爱人驯物,施治化于八千里外,血食今遍瀛洲”。对联诠释了韩愈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还描绘了他的生平和精神品质。
随着步履的纵深,大脑中韩愈形象清晰可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州人,自称昌黎先生。因父母早逝,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聪颖,刻苦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登进士第。曾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有功升刑部侍郎。
韩愈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文学。他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论佛骨表》等。最著名的十首诗中第一首是我背得滚瓜烂熟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很接地气,太绝了。
韩愈在被贬迁到秦岭蓝关时,相遇前来探望的侄孙韩湘时,写下了半是悲凉、半是遗嘱、令人潸然泪下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三个多月的八千里长途跋涉,身心疲惫的韩愈终于抵达满目荒凉的南蛮之地潮州。
韩愈没有像其他官员被贬后的颓废和碌碌无为,而是下车伊始就访贫问苦,足迹踏遍山山水水,充分发挥自身的浑身解数,为官仅仅八月,改变了潮州人文与生活的窘境。
驱鳄除害。韩愈亲自撰写《鳄鱼文》,带领民众举行祭鳄行动,动员组织有枪械和围猎经验的猎民,驱离了恶鳄,消除了鳄患,保障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兴修水利,关心农桑。韩愈亲自动身勘测地理,发动百姓修筑围堤防御水灾;同时主持开凿金沙溪等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困苦。
赎放奴婢。这一举措体现了韩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怀,也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和提高社会生产力。
兴办教育。韩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请先生、捐资办学院,推动了潮州的文化繁荣和人才培养。特别是韩愈的楷模作用下,后期的数代官员,传承了他的重教传统,尊师重道重学蔚然成风,使潮州成为岭南最有文化底蕴的重地。昔日的南蛮,自明朝后,登第进士者数量大增,林大钦还登顶状元,是潮州唯独的文科状元,牌坊街中的状元坊就是为其所建。韩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是大文豪,使我联想到刘禹锡、苏轼、汤显祖分别在岒南贬谪地连州、儋州、徐闻的文化贡献,亦影响深远。
潮州世世代代对韩公奉若神明,除山水外,很多街道、酒店、非遗特产都冠名韩氏。
我站在公祠最高点侍郎阁,倚轩远眺。风已停,雨亦止。霁色的韩山与云雾缭绕,泄洪中的韩江有序奔流,古城景色影影绰绰,仿佛都在与仙人诉说衷肠。
苏轼为潮州韩文公祠碑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我与众人一道,朝阁中韩愈半身雕像深情拜别!
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