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观闻名于世,集西湖的婉约和钱塘潮的豪放于一体,看似相互矛盾却又自然浑成。相信没去过杭州的人对杭州西湖的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戏文或电影《白蛇传》中听到或看到的美好,另外则是从古诗文中获得的想象。我对钱塘江和西湖的最初印象,是从家里一本残缺的宋词中获得的。那本残缺本宋词也只剩不到三分之一,然而,吸引我的首先是作者那个奇怪的名字,叫司马槱,我不认识“槱”字,但觉得这个字很有趣,我把它理解成“木甑子蒸酒”。那是一首《黄金缕》词: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虽不知所云,心中却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从此记住了钱塘江。其次,是柳永的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非常喜欢这首词,可偏偏到这儿书页残缺断篇了。也许是少时断篇的影响,这首词直到现在每每背诵到这儿,脑袋就“断篇”。从那时起,也算是“认识”了杭州、钱塘、西湖。
直到读高中,一次语文课堂上,叶桂郴老师在讲解课文中柳永的《雨霖铃》时,不知为何突然转到《望海潮》这首词,并用半堂多课的时间对柳永这首《望海潮》深入讲解分析,我才得窥全貌乃至真正理解这首词的美轮美奂。史上传说当时金主完颜亮听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羡慕钱塘的繁华,策马登山凝望江南,便生投鞭渡江之志,入侵南宋。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传说终是传说,南宋灭亡应与此词无关。但一方面说明了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西湖之美,钱塘之富,杭州之繁华。所以从高中时脑海中杭州应是车水马龙的,西湖水应是清澈透亮的,雷峰塔倒影在碧波之中,“云树绕堤沙”的杨柳应是高大苍劲而翠绿的,枝条儿戏嘻着波浪的……
这次省教育厅组织部分省级督学和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到浙江大学学习,我有幸同行。怀揣美好和希望顺时走进西湖,以圆儿时的梦想。在学习的闲暇,邀上永州同行的几位兄弟近距离观赏和感悟西湖。西湖之美确与想象中的一致,美得让人心醉。但遗憾的是,近看西湖的水不是清澈透亮的,而是带着点肥厚的浑。“欲把西湖比西子”,心中却总也没法把眼前的西湖之水与清秀的西子重叠起来。白堤和苏堤的柳树也缺少想象中岁月沉积的高大苍劲的风华,有点稀疏单薄,柳叶有点淡淡的黄,总感觉像刚移栽上没多久的新柳似的,感觉少了点“绿杨荫白沙堤”的韵味,不免有些失落。
坐在一棵百年香樟树荫下,与一雅孺的老者攀谈,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老者问我,“你是第一次来游览西湖吧?”“是的。”我答道。老者说:“我是第四次来西湖了,每一次来,就会感悟一份西湖的美。”我问老者的职业,老者说他退休前是在大学教授美学的。他又说:“你怎么理解美的,就怎么去欣赏西湖的美。偌大个西湖怎么能要求像山涧浅溪里的水一样,一眼清澈见底呢?”犹如湖上一阵清凉的风,一语点醒梦中人,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无论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都是一样的,美与遗憾甚至与残缺总是相伴的。比如文学艺术中的美,林黛玉因病缠身之美惹人怜爱;史湘云美,却是大舌头,老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叫人喜爱;西施美,却时不时犯心绞痛,才有西子捧心,东施效颦的故事;杨玉环美,却肥了点爱出汗;赵飞燕美,却瘦了点太骨感。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她们的美,反而各得其美,美得真实,美得可亲。自然和人生也是一样,没有十全十美,不怕有遗憾,不怕有残缺。也正因为有遗憾,甚至有残缺,所以才有断臂维纳斯经典的传世之美,人类才总是向往美好,努力去创造美好。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的历史么?
老者微笑慈善地看着我,我站起来向老者深深地鞠了一躬,挥手告别,继续向西湖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