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我与友人相约去郁南建城的白天村。正值南方青梅花季,老树苍虬,白梅繁盛,暗香浮动。
途经依山而建的龙井寺,绿树掩映,黑瓦红墙,飞檐翘角。寺门旁有几株梅花,花开胜雪,香气远溢。一僧人独立梅下,慈眉善目,佛衣出尘,告诉我们,此梅树乃前方丈手植。我与山寺、梅花合照,依依不舍离开时,僧人折下一枝梅花相送。于是回程之路,满车生香,一枝成春。
小时候读陆凯的《赠范晔》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总觉诗人用语夸张。仅此一枝,如何传递江南勃发的春意呢?而这天僧人赠予的一枝梅,确乎让我有了坐拥春天的感觉。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
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惯常的表达技巧,而折枝寄情是中国人专属的浪漫方式。中国人在待人接物、表情达意方面,总是委婉含蓄的,这与中国人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生活相关。作为自然之子,顺应自然之道,中国人拥有表情达意的丰富载体——“折枝”。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适时“折枝”劝告世人要珍惜时光和情意。“一枝丹桂鳌头折,万里青云足下生”,赋予"蟾宫折桂"从而走向人生辉煌的美好寓意。
流传最广的当为折柳寄情。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柳树还有随遇而安,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可以用来祝愿远行之人,尽快将他乡当作吾乡之意。于是离别时折柳相送,思念时也折柳寄情,大量“折柳”诗纷至沓来,如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等。除了“折柳”,举凡与柳相关的柳丝、柳絮、柳阴、柳烟、柳色等,都可以拿来表情达意。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这一文化传统“折柳送别”,用中国式浪漫表达了对各国运动员依依不舍的祝福。一首悠扬的《送别》曲响起,在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乐曲声中,一群人手执柳枝款款走来,惜别伤怀、美好祝福之情喷薄而出,博得一片叫好。
而清明的折柳又是另一层含意了。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时节,纤细的柳枝缠绵曼舞,多像此时扫墓之人对逝者的依依缅怀之情呀!随处可得的柳树还被民间认为可以驱鬼避邪。《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古人在清明这天一早就去折柳枝回家,人人戴柳,户户插柳,以辟邪祈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折枝这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已被世人抛弃,但“折枝寄情”根植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永远美好浪漫。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我们把千百年折过的柳都插进泥土,浇水灌溉,静待新生,为后人营造永远的浪漫吧。
一枝春风叩柴门,一声鹊啼我自珍。一壶炊烟煮黄昏,一盏旧茶浮亦沉。愿柳色长青,浪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