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桥
在刘炳松先生编著的《汝南地名故事》一书中,有一篇《黄桥的传说》,看后,对这座颇有传奇色彩的石桥产生了兴趣。来到汝南县东官庄镇不久,我就在乡土文化爱好者赵克德老人的指点下,去一探究竟,揭一揭老黄桥的神秘面纱。
从东官庄镇南大街出发,驱车向南1.5公里折向西约500米,沿平坦的水泥路前行,约5分钟的路程就来到邓庄村委马庄村民组。刚下车,恰巧碰见一位扛着锄头的老大爷,一问,老大爷姓马,今年80岁了。当我问起老黄桥的具体位置时,老大爷用手向西一指,说道:“你是说那座明朝的老黄桥吧,不远,就一地深(chen)儿。”老大爷看我不太明白,又笑着说:“俺说的土话……往西走,拐个弯,二三百米就到了,是小土路。”
沿着不足2米宽的田间土路向西走,我心里直犯嘀咕,看这路,完全不能与我心中神秘的老黄桥联系起来。一边走,一边想起赵克德老人曾给我说,这条路就是明代汝宁府汝阳县(今汝南县)向西南通往信阳州的官道,官道西侧就是由南而北的大沙河(溱头河),大沙河一到汛期水面宽阔,又没有桥,一条官道就沿大沙河的东岸向西南延伸。想想古代这条路上的车马喧嚣,再看看如今小土路的荒落寂寞,我不禁感叹人间世事难料、风华易逝。
看见老黄桥,更给我一种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的感觉。
老黄桥建在一条由南而北的小草河上,当地人称为“港”(念jiang),是大沙河的一条支流,向北300米入大沙河。小草河不宽,但河沟水流切入很深,可见一到汛期,这里水势很大,没有桥,这里交通就阻断了。
老黄桥是一座单孔石桥,砖石结构,东西跨河,桥身和引桥总长22米,桥孔跨径6米,引桥宽7米,主桥宽5米,拱高8米,桥面两侧各遗留有3块长2米、高0.5米的青石栏板,栏板间有望柱,以石头榫卯相扣,柱顶雕有仙桃,栏板已有松动倾斜,望柱上可见人为损毁迹象。
石桥整体看上去已破败不堪,但主桥仍完好,结构坚固,凌空而立。桥体承重的拱券用方形青石垒砌,以糯米汤和白灰面偎缝,券洞严密完整。桥腹部位多以青砖砌成,散见置有石碾、石磨,应为当时建桥捐献的见证。桥基均为方形大石块拼立,桥下河底以青石板铺面,但因长年水流冲击力太大,石板下土壤冲刷流失,石板空悬,已七零八落。
环顾石桥,心中隐隐为老黄桥的命运感到惋惜。于是,向田间劳作的人打听,方知老黄桥还有一些奇特之处。旋即返回桥边细查验证,发现老黄桥还有一条蛟龙暗藏桥体,南面现龙头,北面露龙尾。可惜,现如今龙头已被人整体敲掉,现仅剩北面尚有残缺的龙尾。不仅如此,老黄桥的桥基下竟用木桩顶立,令人惊奇。原来,古代工匠们有“水浸千年松”的经验,木桩基流水不腐,经久耐用,因而才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三年”的说法。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老黄桥券洞顶端中央还悬垂一把宝剑,剑锋直指河心。当年,设计者的意图应当是镇水妖、除水怪,保护桥身和一方平安。现在宝剑尚清晰可见,只是已锈迹斑斑,剑锋也不知何故,已呈弯曲状。
关于老黄桥的宝剑,还有一个传说。说是黄桥附近曾有个黄庄,黄桥建成后,桥中隐藏的一条龙每到夜晚就现形腾空而起,游戏于河道或田野之上。一时民间纷纷传言,真龙天子下凡了,黄庄要出皇帝了。这事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龙颜大怒,遂命人铸造一把纯金宝剑,派官员到汝宁府官庄店持金剑斩龙除妖。结果,金剑到了巡抚手里,被换成了银剑;银剑到了太守手里,被换成了铜剑;铜剑到了县令手里,被换成了铁剑。这个宝剑被层层“拔毛”的传说,很显然是一个笑谈,它生动地表达了老百姓对封建官场腐败的讽刺和揭露。
细看老黄桥的一砖一石,从桥的形制和建筑材料被风雨侵蚀的痕迹上看,这座桥年代久远了。返回时,又经过马庄,遂向一村民询问老黄桥建于何时,被告知:老黄桥原有碑记,现已不知所踪,听老辈人讲,这桥建于嘉庆二十一年。我忙手机百度得知,嘉庆是清代年号,村民说的建桥时间就是1816年,那么这座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我对此说法表示怀疑,看上去老黄桥得经历了500年左右的光阴。这时,我突然想起来时那位老者说的“明朝老黄桥”之说,显然与刚才村民说的时间互相矛盾。我想,是不是口传有误,“嘉庆二十一年”若是“嘉靖二十一年”,那么老黄桥建桥的时间就变成了明朝时的1542年,于今就有近500年的历史了。要是确实如此,老黄桥称其“老”才正恰当。若从历史的背景去考虑,我也更相信老黄桥应当是建于明代。
老黄桥南北连接的是一条古代官道。明朝时,这条路北通汝宁府,向西南到官庄,再经马庄、王和店到坟堂,中间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小草河阻断。若是老百姓,水流小时可以蹚水来往;若是官府当差的,车马远行,没有桥肯定不行。若是到了清代才建桥,显然不符合实际。明朝时,汝南境内建的大小石桥很多,如现在汝南东关的济民桥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843年)、北关的宏济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西南45里的韩溪河石桥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等。
再说,在这条汝宁府通往信阳州的官道边,有一个村庄叫“坟堂”,据说是因明朝兵部尚书傅振商而得名。傅振商(1573年~1640年),汝南坟堂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第九名,官至兵部尚书。傅振商崇祯三年(1630年)称病辞官,告老还乡;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老家病逝,葬于汝宁府西南80里傅氏坟堂,朝廷赐祭田540亩。傅氏后人繁衍成村落,所居之处称“傅坟堂”,后简称“坟堂”,至今犹存。
老黄桥历经数百年,如今官道虽已废弃,但它在当地农业生产上仍起着交通作用。汝南东官庄的老黄桥,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因此,作此拙文,还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对老黄桥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不仅体现了保护文物的意义,也是对古建筑的尊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