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站在农安陈家店村的街头,是去年的深秋。浅黄深绿中,这里似是老样子,又像变化很多,一切既新鲜,又恍若昨日。
第一次来陈家店,是2023年的初夏。参加吉林省文联和省文学院组织的一次学习,为时三天。说实话,三天时间,又有学习任务加身,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仅仅给了我“管中窥豹”的机会,说是蜻蜓点水,也不为过。
我是农民的女儿,对于农民的生活与劳作再熟悉不过了。当陈家店出现在我眼前时,却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的认知。清爽干净的街道在鲜花丛中纵横交错,楼群林立,就连空气都是草香丝丝、花香缕缕。这样的新农村,这样的陈家店,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着它独有的气息。坐在教室里,时常会心猿意马,就像孩童手里握着一块糖,想吃,大人不让,不吃,还馋得慌。只能挤出零碎时间,在别人休息时溜出去看看,在别人吃饭时溜出去走走。幸好,我有早起的习惯;幸好,我喜欢散步;也幸好,在散步时遇到了方姓老人。于是,有关陈家店的故事犹如屋檐下的雨滴,断断续续在我的脑海里汇集,细流成溪,日日夜夜,叮叮咚咚。但对于一些景物、事物不能亲临、亲看,不免有些遗憾。
三天学习结束,人是回来了,但是魂却没有跟上躯体,它还在陈家店流连忘返。这让我不得不从初夏到深秋,仅仅相隔三个月,又一次奔赴而来。
此时的陈家店,沃野辽阔,芳香四溢。绿树掩映中的嘉和社区,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六十岁老人的大食堂,煮的是岁月的馨香,吃的是幸福的滋味;村民大舞台,舞的是日子的快乐,唱的是生活的富足;修建的康庄大路,通向的是美好的宏图;建造的现代化培训基地,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型农民。当这样的陈家店出现在眼前时,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尤其“新型农民”一词,成功地勾起我的求知欲。我不得不观望这片沃野良田,在四季的劳作中寻求答案。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诗人范成大笔下宋时农家夏季劳作的场景,又仿佛是千百年来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我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有所改变,耕牛遍地走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旋耕机等机械。“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如今,当我站在无人农场旁,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我了解到陈家店从春到秋,用的是云计算、北斗卫星等技术,实现的是无人驾驶的现代化农机作业时,内心不能简简单单用“震撼”来形容。那些操纵现代化机械作业的便是新型农民。他们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了。他们不仅有文化、懂技术,还有商业头脑……
漫步村路上,遇到几位刚从采摘园里出来的工作人员,便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听他们说,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出去了不想回来,现在却是很多在外面工作的人争着抢着带着技术回到村里的工厂、合作社工作。接力乡村振兴,真好,我由衷地赞叹。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说,大城市有的高楼大厦,我们这里有;大城市有的医疗、教育、娱乐设施,我们这里依然有;而这里的新鲜空气、天然氧吧,却比大城市多……
看着他们溢满幸福的嘴角、眉梢,我不禁也心情愉悦起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每滴汗水,都已经有所回报。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虽累却快乐着。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心中的理想模样,任谁都会自豪吧!望着这群沐浴在阳光里的年轻人,脑海里搜寻着词汇,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他们最恰当呢?自信、从容、智慧、勇于创新……都觉得远远不够。
人们如果能到那四季如春的智能温室里看看,就会理解我的感受了。最好在冬季,披着一身风霜,迎着严寒踏雪而来。一脚踏进温室,眼前苍翠欲滴,流水淙淙,温暖如春。再看到那挺拔的木瓜树,或金黄或墨绿的果实悬挂在枝叶间,内心肯定就不淡定了。往里走,还有香蕉树、火龙果树,金黄、粉红相互辉映,闭上眼睛,会让人以为是梦中来到了椰风阵阵的南方。当确定自己真的身处北方的乡村,这些南方的水果不过是当地农民,利用植物冷冻唤醒还原技术进行的南果北种。今天,他们能够南果北种,明天,这里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繁荣景象?
夕阳西斜,村庄裹在柔和的金光里,神秘而端庄。在微风中,田野的芳香氤氲。陈家店,再见了。我们不能不见,我还会带着更多的朋友寻你而来。
陈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