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门口对三江,通挽三天闹一场;花马兰田呈富贵,尚黄读书有名堂。”这首民谣形象地概括了武宣县通挽镇境内厚重的人文地理景观。其中,“花马兰田呈富贵”指民国时期花马村富甲一方的覃兰田,其庄园闻名遐迩。
2022年盛夏的一天,冒着烈日,顶着酷暑,伴随宛若游丝、温润淳美的民谣余韵,笔者一行自驾游至花马村,一睹庄园芳颜。
巍巍古庄园
花马村地处“两山夹一盆”的小盘地,俗称花马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田阡陌、沟渠纵横,是适宜人们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好地方。
覃兰田庄园依偎在壁立挺秀、连绵不绝的青山脚下,坐北朝南,正向双峰对峙,状如马鞍的山峰四蹄腾空,似有腾骧千里之势,观之令人振奋。宅屋不远处,碧水环绕,清丽灵动,潺潺流淌,日夜永恒,引人遐思。
山的氤氲和包容,水的柔美和灵韵,孕育了静谧、奢雅的生存环境;山与水的交融,酝酿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籁之音。
寻根溯源,回归中国村落的纯正本真,中国人视“择山而居,临水而栖”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周礼》言:“前有景观,后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通道。”寓意背山面水之地是世人推崇的最佳选址。覃兰田的宅址不愧为点睛之笔,以其卓越之宅彰显超然之位。
武宣境内现存庄园数量多、分布广,规模较大的有20多处。这些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不同凡响,尤其以郭松年庄园、黄肇煦庄园和刘炳宇庄园最为著名,这三大庄园是平地兴建,修建有清犹如镜、弯曲有情的半月几何形人工池塘,属砖木砖泥混合结构,在武宣乃至广西卓尔不群。
与其他庄园相比,覃兰田庄园依山而建,墙体、屋顶皆为红砖红瓦,在武宣古建筑中独树一帜。
从庄园约1.5米高的石墩墙可推测,这里曾地势低矮,经过填方抬平;地基以岩石砌筑,石灰沙勾缝,坚实稳固,起到承重和抗侧向的刚性作用。同时,可预防雨季山上流水冲刷,墙脚渗水潮湿,充分考虑到地形与地区的气候特点。
庄园整体结构呈“回”字形布局,对称均匀,分布合理。主体两层构造,两座一天井进深,面宽三开间,条石铺台;一层地面方块红砖铺面,二层楼木板,混泥土夯实;主房结构严谨,功能齐全,中间的大厅设有神堂;天井左右为廊房,楼梯从廊房上下;前、后两大庭院,前院宽阔后院稍狭小,空间搭配适宜;四周厢房连廊开放,空间灵活,流动自然;院落四角三层耸立的炮楼、走马楼相连,以掎角之势俯视周围,眺望远方,守卫庄园的安宁。
房屋的柱子和房梁古朴端庄,韵味十足。尤其是前厅以整块石料凿成,高约5米的2根石柱,笔直挺立,底座为基地平面,上下呈方形,中间如倒立的铜鼓,腰细胸鼓,沉稳丰盈,每根重约800公斤。除功能性之外,作为艺术的欣赏品,融注着“布壮人”审美意识永恒不变的属性,虽久经风雨,却依旧挺立如初,仿佛站立厅堂两边的两名强壮卫士。石柱左右上方长约4米的两条横梁,同样是用山上采来的天然石料加工制成。柱子、横梁,在缺乏吊装设备的年代,单靠人力安装,确实要费一番功夫。
中厅主房、廊房的拱门,顶端呈弧形,大气美观,营造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视觉焦点,既把游客的目光深深吸引住,又给人以“庭院深深”的感觉,这种意境在风水学中称作“招财收煞”。拱门外廊罗马柱式的小栏杆经过精雕细琢,稳稳地嵌入“卡口”,线条优美、气质清雅,不仅起到护栏的作用,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拱门与门廊的相互映衬和完美协调,强烈地冲击人的眼球。
房子内墙是细石灰膏抹光,淡雅肃静,屋架的构件多样繁复,立体素雅:柱子垂直,房梁横放竖向,檩、枋和楣横放横向,辅助斗拱、雀替、挑垂等小构件,疏密、虚实相间,细腻而又端庄。石条制作的窗框,石块镂空呈“o”状的瞭望口,平稳地嵌入框内,灰膏黏缝,红墙白窗,色彩明丽,典雅素净,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日渐褪淡,但如今依然绚丽耀眼。
庭院深几许
现年66岁的花马村村委副主任蒙庆国讲述:“建造庄园的工匠有从广东请来的,也有本地民间工匠。我祖父、我父亲及今年92岁的亲叔叔蒙加芬,两代三人曾参与修建庄园,在族里传为佳话。据父辈说,庄园从1927年开始修建,至1947年全部竣工,历时20载。整个建筑用了96万块红砖,红砖全是请当地人烧制,每窑1万块砖,每窑给工钱1500斤谷子,共烧制96窑。屋顶瓦片盖得很厚很密,至于用了多少瓦片,很难估算。”
可以想象,在没有机械挖掘、采土和车辆运输的旧年代,全靠人的双手和肩膀,建造这座恢宏的庄园,所耗费的人力财力是何等惊人。
红砖红瓦怎样烧制?
遍查史料,我国土法烧制砖瓦源远流长。一万年前的华夏祖先就能烧制红砖红瓦,商周时期就会烧青砖青瓦。从秦汉到新中国成立的2000多年,“秦砖汉瓦”“明长城砖”“清金銮殿金砖”等声名远扬,它们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建筑材料史上的经典符号,土法烧制砖瓦的传统沿袭至民国也就不足为奇。
砖瓦的原料以本地合适的粘土为主。一块粘土砖、一片粘土瓦,须经过备土、和泥、制坯、风干、装窑、煅烧几个环节。粘土本身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铁元素含量较高,以900~1100℃高温烧制20天左右。烧制至完全氧化时,呈红色,自然风冷后就是红砖红瓦;淋水使之冷却,由于窑内温度极高,下渗的水骤然变成水蒸气,空气没有流通,窑内缺氧,砖瓦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还原为氧化亚铁,便生成青砖、青瓦。
红砖为墙、红瓦为顶的硬山顶抬梁砖木混合结构庄园建筑,在武宣境内别具一格,整个庄园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是较典型的岭南院落建筑风格。虽然没有粉墙黛瓦的优雅,却赋予庄园建筑的韵律和美感,也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历史。
留住慢时光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如果没有殷实的家底和丰厚的资产,非一般人所能承建。
《武宣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覃兰田庄园距县城34公里,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共有房屋159间、良田562亩、耕地100亩、耕牛40头,年收租谷47万斤。年雇长工7人、短工30人、丫头11人、大管家和二管家各1人,武装卫家7人。良田面广,跨通挽、桐岭、东乡3个乡镇的50多个村庄。在通挽、克胜、黄姜、桐岭、田台等地建有收租库。
县志足以证实,当时覃兰田拥有大量田产,以经营农业和收租为主,是当地的大地主,为修建宏大壮观的家宅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覃兰田回老家时,我见过他,胡须又长又白,看样子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精神矍铄,那时我才10岁。听说他每天吃一个鸡蛋,现在想起来他很懂得饮食和养生,应该很长寿。今天你们看了兰田的庄园,可见他的富有。”提起覃兰田,81岁的村民覃家站回忆道。
聊起庄园的现状,覃兰田庄园的邻居、65岁的廖兰衣说:“庄园在土改时收归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公社粮仓,储存谷子、玉米等口粮;各村社员用扁担挑粮食来存放,路程远的又困又渴,后背起泡、起茧,好辛苦咧。上世纪八十年代‘分单干’后,公粮都运到街上的粮所,庄园就闲置了。”
“覃兰田的后代曾提出对庄园的继承权,但庄园已归粮食部门管理,个人继承庄园不符合国家政策,没能实现。覃兰田原来居住的房子是泥砖砌的,旧房子还在,位于庄园右边的山脚下,这座庄园是后来修筑的,已经很多年,现在有些荒废。”廖兰农说。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边,古老的庄园即将走过100年沧桑岁月。如今,墙面出现斑驳的痕迹,部分砖块表面泛黄、松软、脱落,墙缝长出野草。触碰沧桑砌成的红墙,触景感怀叹无声,但掩盖不了房屋主人曾经的辉煌。
朗山秀水,绿草如茵,虫鸣鸟叫,传递着原始庄园的生活气息。望天上云舒云卷,赏庭前花香林语,步山村之养生,采天地之灵气,寻庄园之古韵,让宜居宜游的乡村庄园不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