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上千年的岁月中,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沙坪村,就是一个瑶族聚居村落,全村一千一百多人口,主要有赵、黄、盘、邓四姓,均系瑶族的分支——红头瑶。一个久雨初晴的深秋,我与朋友来到沙坪村,感受瑶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才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庵,名为“福龙庵”。门旁对联“福自天申福缘善庆山清水秀修佛处,龙从地起龙瑞祯祥风调雨顺泽人寰”,字里行间表达了村民们祈祷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据当地瑶族长者自述,沙坪村瑶族系从千家垌出走的瑶族人分支,信奉盘王,在此定居已有三十多代。据沙坪村建寨门楼的石碑文记载:“自从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千家垌七姓人……于(洪)武元年流落居住沙坪……同治贰年癸戌五月一日立碑。”看来,沙坪红头瑶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庵内是祭祀的场所,隔着天井,正对过去的神龛上是一大幅祥龙腾云的画面,巨龙圆瞪双眼,大张龙口,修长的身子在云中忽隐忽现,威猛之中莫名有点萌感。厅堂由四根大柱支撑,里边两根是木柱,一人合抱粗,顶部榫状连接;外边是两根石柱,下部雕着蟠龙、云海和鱼,线条圆润,威风凛凛中还带着三分可爱。龙的上边围绕柱子还有几个古装人物的浮雕,峨冠博带,长髯飘然,或是手执拂尘,或是横笛吹奏,看着像是描述八仙的故事。遗憾的是,另一根石柱已不翼而飞,后人补上的石柱已无法还原当时的雕刻图案了。
听介绍,我们还了解到这个瑶族村还有一个特色习俗,就是他们口述的“朝踏节”,其实就是其他地方瑶族同胞所说的“盘王节”,这是沙坪红头瑶祭祀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与众不同的是,沙坪村人每十二年举办一次,继而隔一年举办一次,然后再隔十二年再举办……如此循环,周而复始。通常是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举行,择吉日而定。“朝踏节”热闹非常,瑶胞们载歌载舞三天三夜,第一天主人到村口大门楼十字路口迎客,主要唱接客歌,客人答唱,然后进祠堂上香供奉,主客同唱“朝踏歌”,吟唱祖宗来历及所受苦难的经历。大伙到半夜跳“仙女出堂”;第二天白天跳“春社舞”,半夜跳“跳堂舞”;第三天“散福日”,白天跳“羊角长鼓舞”,还举行“抢猪头”和“抢米饭”仪式,各自将抢到的猪头和米饭带回家供奉。
此次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未能亲临其境感受他们的独特文化魅力。但是我们都是有福之人,被热情的村民邀请到了农家,感受他们浓厚的瑶族风情。
一进屋,香醇的油茶已经摆上矮桌。桌子是瑶家的特色,桌面离地面不到三十厘米,我们围成一圈,团团坐在比桌子还高的凳子上,与主人愉快地话家常。桌旁有一个电磁炉,打油茶专用的铁锅、木棰、茶叶、滤勺、漏斗一应俱全。女主人边打着油茶,边听我们聊天说笑,不时答上几句。主人家的猫也不惧生,伏在门口的阳光里,眯着双眼,似乎也在听我们谈笑,时而细细地舔舐身上的毛。
桌面上喝油茶的配料炒米、花生、葱花也已齐备,大家忍不住大快朵颐。每人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舀上一些炒米、花生,撒些葱花,油茶特有的香气便溢满了整个屋子。特别的是,桌子上有碗却没有筷子。我将油茶喝完了,剩下的炒米花生吃不到嘴里,向主人要筷子,引得大家大笑。他们说,喝油茶是不用筷子的,只需在喝的时候将碗荡一荡,喝一口,再荡一荡,再喝一口,就可以将炒米花生都伴着油茶一起入口。原来不但打油茶需要技术,就连喝油茶也需要技巧啊!沙坪村人非常热情,油茶都是无限续杯的,如果你喝完了,将碗放在桌面上,主人会马上再为你倒上,直到你喝得肚胀腰圆。
美味的油茶将心情熨得妥帖,当地特色的山歌——门唻歌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热情的主人换上了漂亮的瑶族服装。他们的服装都是前开襟,纽盘扣,黑色为主,边缘绣上各色鲜艳的图样。女装配裙子,分为黑、红、蓝三道,接缝处绣银边。别致的是女子的帽子,颜色、装饰各有不同,不过大多都在帽子的边沿缀上流苏,煞是好看。
一阵嘹亮的歌声在客厅响起,“寅卯二年(夜曰)天大旱(而),(洪撒撒衣)旱死马(尼)颈(衣)……”声音悦耳,曲调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悲壮凄凉,时而高亢激昂,几位歌手配合默契,几个声部搭配和谐。我沉浸在优美的歌声中,忘了自己根本听不懂瑶族语言。音乐能引起共鸣,不仅仅是因为歌词,更重要的是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文化内涵。歌罢,我们询问歌者,得知歌词反映的是当地瑶家先祖,因遭遇大旱及官税所迫,自元朝大德九年至明朝洪武元年期间,历经道州民定高山、全州、灌阳、恭城等,数易其地,艰辛迁徙到此地定居繁衍的故事,名为《出省流移歌》。此外还有劝人尊老行善的《老人歌》、表情达意的《梅花曲》,歌词古朴平实。
同行的冯哥身上流淌着瑶族的血液,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离开沙坪,归途中,他意犹未尽,满含深情地为我们吟唱了好几曲瑶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