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巍巍,龙水沸沸。
河池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和谐生活,男男女女勤劳善良、勇敢坚强,女性从来不输给男人。闻名遐迩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最强有力的代表。在这块土地上,当男人的脊背以山的形象撑起天空时,女人的臂弯也以河的姿势环抱起了所有的土地——喂养。
“老街两头空,老婆养老公”,这句民谣,说的是河池宜州德胜镇。
德胜,是宜州的一个镇,原称“古阳村”。宋名将杨文广带兵平蛮得胜归来,在这里设得胜寨,德胜由此得名。德胜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物阜民丰。《庆远府志》记载:“庆远封内,有曰德胜者,距河池数里许,其地水甘土厚,草木丰畅,民居乂安”。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有“小香港”的美称,可见作为一个乡镇,它是担得起“繁华”两个字的。
说起德胜的老街与新街,当地的老人家会告诉你,老街是在城门洞里面的,而现在农贸市场的新街,反而在城门洞外。当地人说的城门洞,指的是河池守御千户所的老城门。民国时候的老街只有古城街,后来因为战乱人口的迁徙,逐渐有了西门街、东门街。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建了农贸市场,所以西门街、东门街也一起成了老街。从东门街一路走过去,到古城老街约摸2个多小时的行程。走在老街上,还可以看到一些店铺斑驳的门面,似乎在诉说往日的繁华。老井就在老街这一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井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但清冽的泉水、古朴的墙砖仿佛还记录着老街的女人晨起暮临挑水担起一家衣食温饱的身影。
德胜街商业的繁华,大多是当地女性担起的。
德胜的女人,大多生得娇小,却精干,属于“女汉子”类型。那些娶了德胜女人的家庭,常常被左邻右舍羡慕,“一个德胜女,养得起全家。”《宜山县志》记载的“邓时逊女邓氏”自强不息的事迹可见一斑:“籍居宜山德胜镇,迁于思恩地尧村。时逊生七女无子,诸女俱字人。氏第四,见父母老无嗣,矢志不嫁,躬事双亲,俱享高寿。亲殁,后有欲聘者,引刀自誓。家无田业,终年闭门纺织。嘉庆六年,思恩知县饶用旌其庐曰‘守贞全孝’。年八十,犹以十指自给。”可见,德胜女性的担当与自强,自古如此。
外地的朋友听说德胜炒年糕好吃,让我给她们买了寄过去。年前,找了个天气好的星期六,我和朋友开车过去。
一个朋友坚持要带我们逛街,不是怕我走丢,而是怕我们不知道哪家炒年糕好吃。但他又说,其实都好吃,就是各家味道不一样,看个人口味。为了不麻烦他,我们让他指了路,就自己去找他说的那个“娟姐炒年糕”和“老奶炒年糕”。
一路上往右拐,往左拐,东拐西拐,我和朋友一下就走散了。当天是街日子,行人蛮多,我在农贸市场东游西荡,有好多的粉摊,一直听说德胜米粉味道与其他地方的不同,我当然要品尝呀。一股香味飘过来,忍不住驻足——哦,这是小时候父母带我赶街时吃过的味道,对对,就是这个味道!一个健步迈进去,都没顾上看门店招牌。眼前的这个粉摊是两个女人在经营,姑且叫“姐妹粉摊”吧。粉摊不大,也就两张长桌子,有一张靠门边的还放了一摞鸡蛋,鸡蛋上面放了几捆青菜和葱花,桌子都有人围坐了,看上去像当地来赶街的人。一个妇女坐下来后,把身后背带上的小娃解下来。背带里的小娃边挣扎边啼哭,一只鞋掉了下来,旁边的人一边帮拾起,一边接了把手就把小娃揽过来,连哄带摇晃地说道:“莫吵多,一下子牙辫奶来吃娃崽了啵!”这时,旁边有个挑担的老伯把扁担靠门竖立,灭掉了烟头,伸手过来帮把孩子刚挣掉的一只鞋捡起,笑呵呵说:“赖哭弟,你闹哪样咧?一下喊你奶买糖你吃咧——”然后,他就把两个竹筐放到桌下。桌下有几坛酒,用那种老式的瓦坛装的,每个坛口都用红布封着。他喊道:“老板娘,搞二两红兰。”他们讲的当地话,和我小时候听过的广东白话很像。那个老伯边和里边煮粉的店家招呼着,一边自己拿了个红色的塑料杯,自顾启开酒坛,用一个被酒泡得包浆了的竹酒称子探入酒坛,一股甜腻的酒香就冲出来。眼前情形,我仿佛回到民国,或者唐朝。我在想,眼前的这些人,他们也不像是街坊邻居啊,但在老巷子的这米粉摊,怎么俨然熟人一般呢?当我还沉浸在这浓浓老街人情味中时,老板娘已经从窗口端出我的粉,问道:“要辣椒咩?”她招呼顾客说辣椒很辣,是老奶自己种的。看到煮粉的也有五六十岁的样子,我好奇地问:“你家老奶多大年纪啦?还种得菜?”她说:“九十几了,身体蛮好,不给她种地,她就怄气。前段我哥接她去南宁,住不惯大城市。回来种点辣椒葱花,身体好得很!”她说每次老奶拿这些青菜辣椒葱花过来,她都给钱。 “红兰酒也是我们家老奶自己酿的。”她说,“哎——你莫看啵,她得钱笑咧!有力嘭嘭咧!哈哈哈——”她说,老奶把钱都留到过年等孙子孙女回来,哪个考得好,哪个得奖励就多。“一定要读书!”她说:“娃崽想挣得钱就一定挨读书!学校老师说的。”老板娘对老师很信任,我不禁乐呵呵地说:“我以前也是当老师的。”她马上说:“当老师的人是积德的,那我不要你钱,我请你吃了。”一碗粉,5块钱,钱是不多,但心里暖暖的。临走的时候,我当然是扫了她门口支付宝的二维码。
老街很长,看不见首尾,直通通且坦荡荡,这像德胜人的性格,豪爽而简单,淳朴而热情。
我一心想去找老街那口古井和老戏台旧址,据说古井就在老街,而以前热闹的老戏台旧址,如今已经建成了一个大超市,依旧热闹。只是,以前人们热热闹闹来听戏,饿的是肚子,饱的是脑袋;如今超市的热闹熙攘,人们肚子是饱了,却饿了脑袋。
老井就在这一带,我想我要先找到老井再说,至于年糕,急什么。
这时,手机响了,是朋友打过来的,问我瞎逛到哪了?我说在老街啊。她说,我也在老街啊。她说老街那么长,你说具体点,我说我在的这里,有好些旧门店,挡着斑驳厚实的光溜的木板,看起来应该是民国时期当铺门面的木板。朋友问我是从哪里走进老街的?我说是从农贸市场两个女的卖粉摊那里走过来,旁边有个卖油炸馍的。电话那头的朋友笑道:“姐啊,你说什么两个女的卖粉的摊子咧!这算什么标志啊?我和你讲,德胜所有卖粉的摊铺都是女人在经营!”哦,果然呢,一路走来,我发现每一处粉摊真的都是清一色的女人在经营,店名叫韦姐韦妹李姐李妹的好多啊,有中年的也有青年的,还有“老奶”粉摊。而市场门面经营的许多营生,大多也以女性为主,当真是应了古民谣里说的,女人是家里养家糊口的主要劳动力呢!
直直相通的街,两头都空的巷,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我当前的位置,还真没见过哪个地方的粉摊清一色的女人在经营,愣是没有男人卖粉的摊子呢!我干脆打电话给一个朋友:“喂——兄弟,我在哪?救命啊,哈哈哈——”接下来,怎么找我是他们的事了。我继续在老街上寻找,寻找那些传说中的老书房、古井,还有脚下的每一块砖,看看还有几块是青石板……
寻古不觉累,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我到了老城门。这里是徐霞客离宜西行夜宿的第二站。《庆远府志》载:“河池守御千户所城,在城西八十里德胜镇西里许。明永乐二年,内官雷春,垒石筑城,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高一丈二尺,厚九尺,周三百二十八丈,为门四。”想当年,修建时,德胜人人参与,“畚筑板干,麇至云集,董工涓日,不愆于素,城完自始作至讫工,民不知劳,诚盛事也。”德胜古城门楼位于德胜街西约1公里,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现存东门城楼,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徐公在德胜住宿4日,游览了袁家山、韦家山、北山寺,记载了德胜老街至德胜营、千户所等地物地貌,这是徐公入庆远属地又沿龙溪经过德胜镇、德胜营、德胜司、河池守御千户所“西取南丹道去”而经过的地方。面对河池守御千户所东门城楼和一小段城墙遗址,还有那些模糊的石刻,不禁唏嘘。当我走过德胜老街,遗址其实已经存留无几,依稀可见的古街巷的影子,还好,北门外仍见清晰的石板大道,在夕阳西下的时刻,你会觉得有马蹄声从半空中踏过,风过耳,留下的却是虫鸣。
于德胜而言,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对这里女性“顶大半边天”的印象,还有就是老街因“两头空”而迷路于太极梦幻之境的感受。
朋友们取笑道,所谓“太极”应该指弯弯绕绕乱如麻的一团吧,德胜老街巷直溜溜的,何来的“太极”呢?怎么也能迷路?我说,反正就是在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直溜溜街巷迷路,才是真正的“太极”真谛呐。说真的,很奇妙的感觉。你来呗,逛完老街古巷,我们刚好还可以去看那个明朝永乐年间的河池守御千户所,万历四十六年徐霞客都来打卡了,你确定不来看看?来咧,我们在德胜住三天,第一天我带你去看看德胜“两头空”的老街,领略一下那里女性的风采,听听她们唱的“百姓”山歌,尝尝德胜老街壮家美食。第二天上午我带你去看德胜书院遗址,下午去看鸣琴山,这是一座形如玉笏的神奇山峰,“上苍赏赐一笏板,谁人拾得谁上朝”,石壁自明代刻着“独尊峰”三个大字的摩崖石刻,我们去探奇吧!第三天,我们去爬观音山,山上有个“大风光”山洞。《庆远府志》里记载的怪石奇景中的“水陆二龙尤肖”,山洞里还有好东西呢——德胜酒厂洞藏红兰美酒,你来我就请你喝——不醉不归!
来吗?来吧!
美景不应独藏,感慨无需共享。
民以食为天,当一个人从信马由缰的梦幻世界被拉回现实,往往是饮食男女的当下感受,当我们都觉得有些饿了的时候,不禁想起今天要买的“德胜炒年糕”还没买呢。朋友哑然失笑:“啊?你们不懂我们德胜镇的炒年糕都可以发快递的吗?”
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