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福建,不能不去看看客家人的土楼,那可是福建民居的经典。
早年我是从邮票上看到土楼的,那土楼顾名思义是土著人的住处,带着泥土的气息,是一种泥土加稻草和竹排的干打垒制作。圆圆的圈楼,有四层之高,每一层有大小均等的隔断房间若干,可养畜,可住人,可炊事,可储物,通风采光,遮风避雨,客家人就在在这里远离战乱,男耕女织,休养生息,养儿育女,传宗接代,优哉游哉,数百年犹如世外桃源。
据说70年代美国高空侦查无人飞机飞越中国东南边陲山地,在福建龙岩地区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类似外星人的飞碟建筑,还不时冒出滚滚烟尘,五角大楼惊呼中国在进行大规模的核武实验,即刻电令驻华使馆武官和军事专家乔装打扮赶赴福建西部山区调查,得知福建全省竟有25000处客家人寓居的土楼,并非什么核武基地设施,一场虚惊和误会随之烟消云散。
此次误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躲在深山人未识的客家土楼渐渐剥掉神秘面纱,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以后的旅游热潮。
来到厦门第三天我们参加了永定土楼一日游,车行往返600多公里,出厦门,过漳州到龙岩,一路起伏颠簸,晕头转向,有人呕吐晕车了。
一种建筑,成就了一种独特的民居。在中国,民居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包括了一些典型的民居:一类是以地域特征为代表的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延安的窑洞等。这类民居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当地的环境、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条件使然。
另一类是以民族群居为特征的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藏族的碉房、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角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族的毡房等。这类民居形成的原因是以民族、部落为团队,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或生存条件营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如水资源、竹资源、木资源等,如游牧、狩猎等。
但是福建的土楼既不是当地居民世代沿袭而建造的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又不是少数民族依仗固有的自然资源和生存条件而建造的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不是当地的土著建筑。是由中原移民南迁到闽东南后建造的客家建筑,居住的是客家人。
一种建筑,孕育了两派重要的民系。福建土楼自第一代建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千百年来,居住在土楼中的中原移民,一部分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另一部分人则在同是北方来的汉人中繁衍后代,构成了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作为居民的载体,由于其居住者的特殊性,在人类的传承方面形成了两派重要的民系,其作用是非常奇妙的。
一种建筑,链接着一段历史渊源。土楼的存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有着时间悠远的发展轨迹。
据资料反映,自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起,直至民国时期,福建土楼的形成,伴随着五次中原移民南向的辗转大迁徙,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的中原移民移居到闽东南。每一次的大迁徙,都伴随着一次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有的缘起朝代的更迭,有的是异族的入侵。
一种建筑,强化了多种防御的功能。福建土楼的功能性主要是防御,其次才是居住,这与一般民居的功能主次不同。它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山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从山脚到居处山路漫漫、道路崎岖,这样的环境易于隐蔽;它依山傍水,便于农耕,生活自给,易守难攻,这样的条件便于存活。
土楼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居住在里面的人们远离城市,创造了自给自足、自我繁衍的生存环境。
他们的敌人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北方战场上寻觅追踪而来的敌人,二是当地的出于自防侵略、排外心理的土著居民,三是流寇和蟊贼。他们在紧张的防御中诚恐诚惶。
一种建筑,蕴含了一种文化脉络。它除了具备精美的建筑文化(如防地震、防火、防水、防风、排烟等功能)外,又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文化。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第二、八卦土楼(振成楼完全是按照易经八卦建造)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三、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一种建筑,从乡野走向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福建土楼的列祖列宗永远想象不到,千百年前,当他们北望狼烟、仓皇南窜、退隐山林、但求生存的时候,他们土夯石砌的住宅竟千年不倒,经受了风侵雨淋、地震雷电的考验,成了流芳百世的纪念。
他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遁身之处,千百年后,竟形成了一种经典的民居,成为与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等民居比肩媲美的代表性建筑;他们更不能想象,这样一种退隐乡野土得掉渣的住宅,竟与世界上顶级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的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建筑一起,共同屹立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步入了辉煌的殿堂。
福建土楼多在龙岩一代,以永定楼和镇远楼最为显赫。福建土楼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种人文景观,是福建民居经典,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庆幸与她一日相处,终生灵魂得以相濡以沫!
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