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我正是磁湖北岸黄石电大的一名学生。有位同学提议去西塞山看桃花,我们立马雀跃响应。
时光荏苒,我已经无法清晰回忆当年西塞山之游的全部过程,但我特别记得我的一张相片,是站在西塞山的桃林拍的。我以我青春之容颜,跟西塞山的桃花一起入影,颇有“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感。在西塞山满坡的桃花面前,我没有了拘谨,在镜头前居然露出了脉脉含情的眼神。后来,当我的初恋男友向我索要照片的时候,我把这张最为心仪的相片送给了他,仿佛我拍这张相片,就是为他准备的。
雾锁长江的时候,我再次来到西塞山,时光如江水一样眨眼流逝了近30年。
走在江堤上,雾中的长江水天一色,看不到江水的奔流,倒是看见近处几艘船只停在水边。也看不见西塞山,我迫不及待想看到西塞山临江的侧影,它是什么样子?是柔美还是雄壮?
江堤大道上,两边排列着整齐的旌旗,风吹旗帜,发出哒哒的声响。大雾茫茫,使人感觉孤骑置身于古战场。大雾弥漫的路上,有人从雾中走过来,我们也向雾中走过去,走向蒙着雾纱的西塞山。那一路的旌旗,或者写了古人吟咏过的西塞山的诗句,或者写的是“又见西塞”几个大字,在雾中一直向无尽的远方延伸,颇有磅礴的气势。一别多年,西塞山,我来啦!我沿着长江江堤由东往西,缓慢而行,与西塞山,似乎只隔着一场雾的距离。
江滩的红杉,笔直挺拔,红色的树叶在灰色的天空下艳丽无比,有着油画一般的美丽。背着书箱的“绿衫书生”走在我身旁,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古代带顶篷的书箱。绿衫书生说自己扮演的是张志和。是的,以一首《渔歌子》让西塞山呈现出渔歌之美的张志和,怎么会缺席西塞山开园这样的大事呢?他必然要从遥远的唐朝赶来。
据说桃花古洞是诗人张志和曾经住过的地方。我当年到西塞山来的时候,也来过古洞,记得洞口有“桃花古洞”几个斑驳大字,还看到过一段粗大的铁索浸入江中。当年带着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意想象初访西塞山,好像西塞山只是唐朝的西塞山。时至今日,再访西塞山,文友情不自禁吟诵:“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我才知道,当年我看过和抚摸过的那段冰冷铁索,事关一场有着特别意义的历史战争。历代文人墨客,不管是登临西塞山还是坐船从西塞山边经过,都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才有了关于西塞山的众多名诗名句。
从桃花古洞折返,我们走的是山石间的一条小道。古道窄的地方,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熟悉西塞山的文友说这里是当年的古道。想当年,逗留西塞山的张志和,住在桃花古洞,必然要从此古道往来。此处还有一处“乱石惊涛”的景点,需要在长江起大风的时候来看才好。当年的张志和,除了看过桃花流水,必然也看过西塞山的惊涛拍岸。
离开古道后,我们走上登山步道。步道上的游客很多,两边的林木间,雾气依然弥漫。每每望到一处地势稍平的地方,以为就是山顶驿站所在地,可是驿站仍然没有出现,感觉步道且陡且长。途中看到一处漂亮的古亭,拾级而上,原来到了古炮台。古炮台有石头砌的矮墙,还有几处炮口。站在炮口远望,眼前还是雾蒙蒙一片,看不到长江。我知道雾散的时候,可以眺望对面浠水散花洲。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站在这高高的炮台,指挥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100多场战争。
返程去停车场时,因为要等文友,没有坐旅游车下山。我们自己下山的时候,大雾竟然很快散去,阳光照在西塞山上,既能望见散花洲,又能远望黄荆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大山雄姿英发。醉美西塞山,从古诗里悄然走出。
长江之滨,风烟俱静。我与西塞山,两两相望。
作者:肖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