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美丽的海湾城市湛江,街灯如星火点亮观海长廊的沿岸,在即将结束的喧哗的白日,海风翻搅着乡愁与味蕾,似乎人间被一种无限放大的温柔环抱着。岁末的一日,我偕同两位外地来湛江旅游的朋友路过龙腾广场,意外被这一带灿烂的烟火和诱人的气息所吸引,尤其是看到炭火上令人垂涎三尺的湛江生蚝,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生蚝,别称牡蛎,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美食。在中学阶段,我读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莫泊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两个美女在小船上吃牡蛎的优雅场景:用一方精美的手帕托住牡蛎壳,嘴向前伸,免得弄脏连衣裙;然后,轻快地一嘬,把汁水喝了,再把空壳抛进大海。宋代大学士苏轼被贬海南时,偶然认识到生蚝的美味,写下了流传千载的《食蚝》一文,对生蚝的制作以及美味有极高的评价,写信嘱咐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可见,苏东坡有极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生蚝在苏东坡的心目中该有多么的美味。
同行的两位外地朋友对这两个小故事耳熟能详。来到海滨城市湛江,不吃生蚝是说不过去,只因湛江生蚝早已名声在外。看着一路夜市的摊主们忙碌地翻烤着各种食材,烤生蚝、烤鱼、烤肉串、烤韭菜等,各种美味应有尽有。我们点了两打烤生蚝,当摊主端上烤熟的生蚝时,只见蚝肉上的蒜蓉和酱料像跳动的音符。仅闻其香,我就开始流口水了,担心烫到嘴,轻咬了一口,热辣的味道便在口中蔓延开来,让人欲罢不能。这时,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和父亲来霞山吃烤生蚝的情景,于是和朋友们讲开了……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父亲的船来到东堤码头(今渔人码头一带),或许是因为对城市的向往和诸多好奇,感觉什么都很新鲜。看着红旗路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闻着逸仙路上各种美食小吃的香气,口水不停地在口中打转。我用乞求的眼神看着父亲,说:“爸,我饿了!”那时候物质贫乏,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摸着干瘪的口袋,依然毫不吝啬地为我点了猪肠粉,烧鸭饭和各种风味小炒,特别令我记忆深刻是父亲为我点了六只生蚝。那时候对烧烤没什么概念,只觉得烧烤香脆诱人,肯定好吃。看着在炭火上躺着的一只只生蚝,肉如碧玉,加上蒜蓉和烤酱,嗞嗞作响,爆开的油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生长在海岛上,生蚝算是比较常见,但岛上的做法只有清蒸、煮汤,烤生蚝是我第一次吃。那天晚上我狼吞虎咽把六只生蚝一口气吃完了,而父亲一个也舍不得吃,他只是摸摸我的头,轻轻地问:“好吃吗?”我使劲地点点头。这是一段难忘的儿时经历,从此,生蚝的味道也深深地刻在味蕾的记忆中,同时永存在记忆中的,还有父亲看着我吃生蚝时无限怜爱的眼神。
朋友们听着我的故事都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如此之美好,美食文化的传播速度又是如此之快,想吃点好的已经不难实现了。夜色渐深,人也越来越多了。观海长廊的夜市连起了长龙,此时此刻,想起湛江本土诗人邓亚明的诗歌“一条几百米的海边街/椰风吹亮一个个烧蚝摊档/炭火如浪花跳闪,大海的气息/诱惑星星也垂涎三尺”。多么形象、灵动地描述了这个蚝香飘逸的夜晚。
有人说,进入一个地方的灵魂,不是进入它的世界,而是要从胃开始适应这个地方的饭食,才能穿越语言或者风俗的迷障,安心从容地欣赏一个地方的美景。对此我十分认同。对于湛江人来说,生蚝是一种集体的记忆、一种乡愁。很多年过去了,遗憾父亲已经不在了,但儿时的美食,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食佳品。无论是家庭还是朋友聚会,烤生蚝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佳肴。它的美味与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中国,烤生蚝更是沿海地区的特色健康美食之一,人们用各种调料和烹饪方式,将生蚝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湛江作为海鲜美食之都,积极推出本土美食文化名片,让更多的人恋上湛江美味生蚝,留住一抹永恒的乡愁……
窦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