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应龙岸镇大蒙村朋友之邀,同游大蒙山区。大蒙村地属山区,与融水中寨的民洞、九卜等村寨接壤,属于九万山南边陲。大蒙村所辖是三山两水,3条山脉由北向南纵向蜿蜒,高之为山,矮之称岭,一山连一山,一岭挨一岭。山似龙腾,岭如元宝,耸立在小河两旁,形成绿色的天然屏障。两条小河被山岭夹在中间,小蒙河全长约4千米,大蒙河约长10千米。环境清新,河底岚烟泛起,尖尖的山头云雾缭绕。
由于山水风光秀丽,传说古时候曾有风水师到此遗下留题:大蒙对小蒙,两水汇一龙。哪个祖坟葬得对,当官发财代代荣。从古至今,一些外地风水师慕名而来,寻求生龙口,一旦踏上这块地方,就被山水风光迷住了,什么风水诀窍都蒙了,一头雾水,无法寻找生龙口,只留下对青山绿水的赞叹。
大蒙山区,远看山青,近观水碧,仰望天蓝。两岸山岭上的树木繁茂,植物繁多,分布有序。近河谷边生长着一些山芭蕉、野蕨和近似古桫椤的植物,以及不知名的藤蔓花草类,中间层是混交林,少量原始森林及灌木,顶层是大面积人工林及大片楠竹,青葱翠绿。
河水清澈见底,就是掉一根针在水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河谷经多年河水冲刷,形成很多深潭浅滩,堆满纵横交错奇形怪状的青石,像石狗、石狮、石牛、石龟、石鱼、石虎等,似乎讲它像什么就像什么,越看越有趣。
来到大蒙山区,山河的景色,不禁让人想到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形容桂林山水空前绝后的诗句:“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把江比作青罗带,将山看似碧玉簪。大蒙山水也有近似之处,那山上数不清的青葱杉木尖端,像碧玉簪插在簇簇秀发之上,河中的青罗带被剪断在数以万计的青石之间,飘落得弯弯曲曲,使人产生许多的奇思妙想。
听山里朋友介绍,从进大蒙山口沿河而上,有诸多景观,有调羹泉眼、凤凰岭、乌龟岭、乌龟塘、蝴蝶塘、子母瀑布、仙姑塘等,这些景观各具特色且各有故事。
特别是山口那调羹泉眼,更是大自然赐给当地百姓的甘露,享之不尽。这小股泉水源是从一块形似调羹的石缝中喷涌出来,不知什么时候,这块石头竟被人挖走了,人们用几根塑料管将泉水引出路旁,任由取之。现在龙岸镇大约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户都到这里装水回家饮用。
在山里朋友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前行去探索鲜为人知的子母瀑布和仙姑塘。从大蒙屯出发驱车至榕树屯下车,沿河而上,足下是高低不平的大青石块七零八落地堆积河中。艰难步行约一公里后,忽然听到哗哗的流水冲击声,转了一个弯,终于来到目的地,见到了神奇的子母瀑布和仙姑塘。
上下两个仙姑塘相连,塘宽约八九十平方米,深度难测,母瀑布从上而下落差六七米,宽约八九米,子瀑布在右下方落差十二三米,母瀑布飞流直下,卷起团团浪花,冲下仙姑塘。两岸悬崖峭壁,到山顶足有三四百米高,莫说人,连猴子都难从底部攀爬到山上。山上全是混交林,绿得出油。
子母瀑布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置身此境,联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古诗,不由感叹古人造诗之绝。
正沉浸在古诗之中,同行的朋友说,这仙姑塘与瀑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水,只有干涸的沟谷,沟底有两块平如桌面的青石板。一天,一位砍柴人在这里发现两位漂亮的姑娘在青石板上晒草药,砍柴人正想靠近搭讪时,突然两位姑娘同草药化作一股青烟,不知去向。砍柴人懂得遇到的不是人,或许是神仙,便回村里请高人问个明白。高人告诉砍柴人,说是他遇上神仙了,并说那神仙可卜人世间祸福,想要她显灵,只要到那个地方祭拜,她就会现形,而且能救苦救难。后来,山里人有求于仙时,都到这里祭拜,准能见到两位仙姑。
有一年天大旱,沿河两岸正闹水荒,村民到这里祈求仙姑显灵,解救黎民无水饮用之难。仙姑听后,立即现身,默默无语。只见其中一位仙姑向上挥手,一股清泉从上飞流直下。另一位仙姑向下右边挥手,一小股清水从右边的高山飞流而下,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瀑布,哗哗的流水涌向仙姑,把仙姑淹没了,河谷很快形成上下两个水塘。任凭人们怎样祈求,仙姑再不显灵,后来人们把两个塘称为仙姑塘,大小瀑布称为子母瀑布。从此,这里流水不断,沿河两岸山民都能喝上甘甜的河水,丰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竹木植被。
我们在仙姑塘下方的青石板上坐着休息,凉风习习,倍感惬意。据说到了冬季,这里又比外面温暖,的确是冬暖夏凉之地。
虽流连忘返,但时间有限,我们只好原路返回。返回时,一路看到河里鱼翔浅底,河岸风景如画。山里人介绍,近年来,不仅河里鱼的种类多了起来,林中还常见奇鸟驻足,就是多年不见的红嘴,青色羽毛的袖珍打鱼鸟又现身了。打鱼鸟时而站在河边的树上,注意河里游动的小鱼,一旦飞身俯下水面,准能叼起一条小鱼,飞回树上,饱餐一顿。
大蒙山区的青山绿水,自然离不开山民们的世代守候。
大蒙村委所辖九个自然屯,两千多人口,分布在两条小河的两岸,有的在山脚,多数在半山。这里的屯名十分有趣且随性,住在半山的叫半岭,父亲姓蒙的所在屯叫大蒙,儿子所在的叫小蒙,屯内有榕树的叫榕树,地形像白瓜的叫白瓜。而且,这里居然还隐藏一个“县”,叫旧县屯。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知县避难到此,在深山老林中立旧县府,知县在这里依然恫瘝在抱为黎民升堂办事,排忧解难。山民为纪念这一知县,将屯名叫旧县,沿用至今。
多数农家淹没在翠竹绿树中。榕树、旧县两屯,几十户人家分别住在几个山头,晨起时可见白云淡淡挂在竹木之上。屯中道路很陡,就是到门前,那房子好像建在头顶上,大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之感。
大蒙山区,历来盛产木材、南竹、香菌、木耳、玉兰片,以及各种中草药材和山货,养活了世代山里人。山民靠山吃山,住山爱山护山,守住一方青山绿水。如今,村民们的经济来源除了依靠种植木材,还建了果园、养牛场和养鸡场。富裕起来的村民,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依山而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装饰一新,各类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若端起一杯小酒,面对青山,静听水声,再品一口农家饭菜,生活更赛过神仙。
在返回到山口时,一座塔式鼓楼把我们吸引住了,那便是侗族同胞居住的纳冷屯。纳冷屯位于大蒙山口,依山傍水,房屋一字排开,清一色的侗族人家来自贵州省黔南州从江县。当年,他们的先祖正是看好这块宝地而在此定居。屯内建有木质结构门楼、古楼、风雨桥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侗族食以大糯米为主,有特色风味小吃酸鱼、酸肉和酸鸭,侗族同胞过传统的新乐节和鱼节。他们从黔东南带来盛誉国内外的侗族大歌,以及琵琶歌、芦笙踩堂等民族风情歌舞。侗族近似仫佬族,语言也有相同之处,本地人称其“大本仫佬”。如果到纳冷屯,侗族同胞们准会跳起欢快的歌舞迎接远方贵客……
近是鱼米,沁人心脾;远是乡山,如诗如画。我们抱着擅壑专丘的心情而来,却未能刻雾裁风,无法描尽这里的点点滴滴。临水登山,感慨良多,未免有烟霞痼疾之好,故写此文,抛砖引玉。
钟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