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的朋友来湛江,想看看原生态又有历史,离市区不太远的地方,我想了想,旧县应该是个合适的点。
秋日的上午,我们驱车经湖光镇外坡村来到旧县河,沿着绿道向旧县河方向慢慢开去。绿道两旁种满了密密麻麻的鸭脚树和发财树苗木,苗木长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
旧县河是发源于遂溪县境内,流经麻章镇、湖光镇,经通明湾出海的一条不大却小有名气的河流,旧称“铁耙溪”。在绿道的一个转弯处,一道人民公社时期兴建的渡槽横跨旧县河上空,如天桥飞架,见证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再往前走一段路,我们停下车,走到一座横跨旧县河的石拱桥上。这是一座古拱桥,1923年由法国殖民政府广州湾公署主持修建,桥梁长约10米,宽5米,两侧桥栏为拱形,因此人们称之为“拱桥”。站在桥上往上、下游望去,旧县河呈“S”形曲折蜿蜒在小树林中,时隐时现,湍急的流水从一道拦水坝跌落,哗哗作响。最近几年,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始后,麻章区加大了旧县河周边环境的整治,取缔了一批非法养殖场,启动了旧县河碧道工程建设,对起自麻章笃豪村段、畅侃村段,至湖光镇外坡村段、旧县村段共计10公里的河段进行整治、美化,加强绿化保护,旧县河河水又变清了,生态环境更好了。正走动间,两只白鹭被话语声惊起,扑棱飞出苇丛,消失在小河下游的小树林中。
来到一处拦河坝,石头砌成的坝子把旧县河拦腰截断,坝子的下游由于水量变小,水位变浅,水面露出参差的岩石,如巨兽的牙齿,又如平放的铁耙露出的耙齿,正好印证了古铁杷县名称的由来。
铁耙县始建于隋代。据史载,“铁耙”的名称来源于该县城前的铁耙溪(现称旧县河)。因水中露出的岩石凹凸不平,形象耙齿,“以水名铁耙溪故名”。铁钯县在旧县村设署共跨隋唐宋三代,历时383年。旧县村因位于铁耙县县府旧址,故称“旧县”。
我们来到旧县村村口,原来的仿古门楼已拆除,一座全新的仿古城楼横垣在我的眼前。城楼上亭阁挺立,古色古香,亭阁墙面改用朱红大漆,瓦面改用深蓝琉璃瓦,更显庄重典雅。两侧城墙婉延,气势森严,墙面改贴青灰色仿古石片,彰显自然和历史年代感。按设计,门楼下的通道为“盛唐大道”,尚未开建,目前铺设的是沥青路面。从大门边展示的设计图,可见“盛唐大道”取直扩宽延长直通村内,路面铺设仿古青石,主道铺设长条青石,突出“官道”的大气和庄严。整个村口新大门和“官道”的设计,彰显了旧县村作为隋唐时代县衙所在地的威严和气派。
在河边“鱼亭”歇息的村民指着远处一道旧青石铺就的斜坡说,古时旧县村曾有五个码头,那里就是其中一个古码头的遗扯。我们循声望去,只见河边一处斜坡,青石铺就,日晒雨淋,河水冲刷,人马踩踏,青石已印满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旧县河悠悠流水般的时光。我的脑子里瞬时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远古的旧县河边,码头日夜货物不断,帆樯林立,各种船只挨帮依靠,装卸工人嘴里的号子此起彼伏,客来商往,一派繁荣。
我们来到村中央的广场,广场的西边是演大戏的文化楼,南侧是麻章传统文化展示馆。看着展示馆里的傩舞面具,此时,虽不是傩舞表演时节,我的耳边却仿佛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呜呜的牛角号声,眼前闪现着舞者穿着五彩服装,带上象征车麦李刘洪五位将军的面具,手持剑戈,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驱除疫鬼的神秘、威严场面。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旧县傩舞,印证着旧县村悠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向广场东边走去,在古老的“泰山府”旁边,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巷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央巷”。中央巷经过改造,地面铺上了平整的青石,美观中也透着古色古香。古巷两边坐落着不少大宅,红砖高墙,大门阔户,错落有致。古宅檐牙高啄,勾心斗角,造型精美,典型的明清岭南建筑风格。这些古宅虽饱经沧桑,风韵依然。在古巷的北面,一座高大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有名的“明经第”。虽经天灾人祸,明经第已大半崩塌,但门边的枪眼石,楼壁上的灯窗、梯痕、灰雕,厅堂地面图案完好的花阶砖,凿有门轴臼的石门槛,雕花精美的榫头,无不透出古旧的气息。
在明经第附近,是龙眼井。据考究,龙眼井系县衙内的东、西两口井之一,两井相距30米,形似龙眼,故名。古井系宋朝所建,八棱八面,又称“八角井”。井泉水量一贯稳定,水位高、水质净、味甘凉,至今井水仍可饮用。
从八角井向西穿过一条巷道,来到铁耙县衙旧址。岁月变迁,县衙古建筑已无迹可寻,但却还有据可依。古县衙的复建工程刚刚完工,复建的县衙采用唐代建筑风格设计,四进四合开间,分仪门、牌楼、二堂、大堂四部分,整个设计规模不是很大,但布局严谨,气派端庄,沉稳中显露封建衙门的大度和威严,也透出悠久的历史沉淀。
逡巡在中央巷、明经第和龙眼井边,耳边响起了旧县村古老的民谣:“八角井,中央巷,金九埕,银九缸……”旧县村,虽没有了昔日作为县衙所在地的威严与繁华,但村中的一砖一房,一草一木,历经沧桑,岁月变迁,也难掩往昔有过的辉煌,而且,可以设想,随着乡村振兴和创建全域旅游工作的推进,旧县村的未来,将会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另一种繁荣和盛景。
彭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