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市文联市作协组织了采风交流活动,虽然是短短三天行程,却让我们尽揽珠三角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我对东莞的可园可谓印象深刻。
这个初冬似乎来得懒洋洋,已是大雪节气,天气依然是深秋般清凉,喜欢漂亮的女生还是一袭长裙子行走于街市,让人赏心悦目。那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东莞可园景区。一进入这个秀美的景点,大家顿时陶醉了,拿出手机拍个不停,每个角度都希望能留下一幅满意的照片。园内临湖设游廊,周围栽种着高大的水杉;下午的太阳在一层薄云的遮掩中虚张声势,却映衬着湖面水波潋滟;白鹅与野鸭子在嬉戏,游客在曲径通幽处笑语盈盈……可园内的雏月池馆、绿绮楼、诗窝、钓鱼台等景物如诗似画,到处呈现一片祥和。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所有建筑均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厦”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根据功能和景观需要,建筑大致分三个组群。其中东南门厅建筑组群为入口所在,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枢纽。以门厅为中心还有西部楼阁组群,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场所,有双清室、桂花厅(可轩)、厨房和侍人室。北部厅堂组群,则是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的地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痕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初见可园,感觉这一方隐藏于现代都市的小园林景观,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伫立于眼前,一砖一瓦都有故事。我与同行的文友春梅、瑶瑶绕过了喧闹的人群,细细参观着园内的每一个庭院每一个角落。园内布置有半边廊,环碧廊等,将景区三大建筑组群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由古建筑所围成的中心大院被划分为西南、东北两个景区,又有假山涵月、兰花台、花之径等景点……我们三人循着一幢小楼房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凭栏观景,又移步至可轩眺望。站在阳台上静静观赏着这个占地面积约2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的园林式古建筑群,畅想园主与宾客间的谈笑风生、诗书伴着琴棋之情景,恍如隔世。
一墙之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让人瞬时回到现实。我们一边欣赏一边感叹,感叹可园主人的财力雄厚、且颇具文艺才情。在当时的环境下,竟可以将一座居室设计成一个情趣盎然的小园林。突然发现:在花园一角,一位神情娴静的少女正专心致志坐在那里写生。我悄然下楼,走近写生少女,只见她用一支毛笔在画画,画布的右上角刚刚勾勒好一个古建筑的屋檐,我不由得赞叹起来。她也不抬头,感觉微微一笑,说:才刚刚开始,未成型呢。后面也不言语了,专心创作。我不忍打扰,便悄然离去。
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间相对矮小的房间,正门口中堂处立着一个雕塑人物,细细一看,竟是可园的创建人张敬修先生。冒然闯入,我们对着张先生的雕像深深一鞠躬,以示恭敬。
小居室内陈列了张敬修的生平事迹,原来先生是东莞博厦人(1823—1864),原是一名武将,1845年在东莞因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后升为庆远县同知,在战中立功,再升任知府;后几经起落,转战岭南,1856年,因梅州之战取得胜利,被任命江西按察使,兼署江西布政使;最后因病,他回到了东莞的可园休养。张敬修先生文武双全,他精通诗书,更擅长工笔画,创造了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因此,可园也成为了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室内橱窗也展示了他的两幅画作,一幅是《马上看梅花图》,另一幅是《香淡荡影参差图》,画的是梅花与兰花,淡雅与清香仿佛能穿过历史的长河跃然纸上、余香可闻。
参观完毕,园内游人已廖廖无几,冬日寂寥的天空下,我们静静地沿着一条小径走,风景或许还有许多,但我们更想享受这刻的慢时光……在园子一隅刚好有几张石凳子,我们就坐下来,观赏一下树梢与屋檐相映成趣的风景。春梅与瑶瑶刚好对角坐着,她们同时向一个方向观望:一大簇从屋顶生长的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恰似帘布一样垂下来;有一群小鸟从上空欢快地掠过;温和的夕阳金灿灿地飘洒下来,刚好将两位美女的侧身照得朦胧唯美,我立刻用手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当旅行变得很纯粹很投入,就会忘了我们是在他乡行走,那些场景甚至有点熟悉,就像家乡某一地方的模样。有人形容行走匆匆是走马观花,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停留、有小美好相随,了解了当地一个历史人物的过往,是另一种收获。
感谢可园,让我们在这个初冬时节,与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