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谭家桥镇境内有一块上海的飞地,那就是著名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而毗邻这个知青小镇的村落就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西潭村,浓郁的海派风情和传统的徽风徽韵珠联璧合,镶嵌在黄山东大门的青山绿水间。
西潭作为古村落,一个标志性的传统建筑是汪氏宗祠,建于清朝中期,显示了西潭汪氏一族为始祖汪华的后人。
汪华(586—649),即唐朝越国公汪公大帝。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汪华顺应民心,高举义旗,发动兵变占据歙州(新安郡),并连克宣、杭、睦、婺、饶数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公元621年汪华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其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汪华后人聚居的西潭也有一座汪公庙,此庙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按当时金銮殿缩小比例建造,共有三进,供奉汪华,前后有风水塘。遗憾的是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如今原址上只能见到原汪公庙围墙旧址和汪公庙原立之“永庆神会碑记”青石碑。
西潭古村落隶属于谭家桥镇东黄山村,在九曲十八弯的村北鹊岭下,有一方百亩水塘,名叫留杯荡,又称牛皮荡。这片水面的形成,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据清光绪《安徽省志》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太平山水大涨,有物如牛,逐波至牛皮荡口奔岸而出,芮姓村陷,毙二百余人。”可见留杯荡只是山洪过后形成的堰塞湖。有物如牛,逐波奔岸而出,令人遐想。据说天气晴朗,波澜不惊的日子,水底的残垣断壁隐约可见。
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就写于这里。“解余双白璧,易君双白鹇。”(诗句据《城南胡氏家谱》)白鹇在黄山地区分布较广,形似山鸡,羽毛洁白,宛如天仙,难怪大诗仙李白愿以璧易之。
历史上著名的徽青古道始建于隋朝,由皖南徽州至青阳县,是古徽州通往安徽沿江和中原地区的战略要道。现在仍保存完好的是箬岭关段,也就是箬岭古道,就是从东黄山村的岭脚至歙县千年古镇许村镇。
西潭村中有一条石板路,就是徽青古道的一部分。沿着这条古老的石板路,走过一座百年老石桥,就到了上海黄山茶林场。
仅仅一溪之隔,风景迥然不同。时值深秋,海派风格的红砖建筑四周,生长着高大修长的水杉,秋叶尚未落尽,而地面一片金黄,红黄两色,如同一幅立体的油画,让人陶醉。众人纷纷拍照,有人从古桥上走下来调侃说,仿佛一步跨进了上海。
漫步在茶林场的街道,浓郁海派风格的红砖建筑,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巷弄门廊上“同心里”和“知心里”等门牌,犹如将上海整条街道搬到了黄山脚下,而山坡上那一片相掩在绿树中的酒店,则完全是欧式城堡建筑,与毗邻的西潭村古道、古井、古庙、古树、古桥、祠堂以及徽派田园风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具有独特的旅游体验。
西潭古村落已被评为“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并通过省级美丽乡村检查验收。随着东黄山国际小镇的开发和建设,历经数百年的西潭古村落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