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曾到过两次扬州,觉得这里是个很美的城市,当时又是个不通火车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西湖与杭州的西湖可相媲美,只是扬州西湖的面积较小。古人为她添一个“瘦”字,苗条清秀之状挥洒亦尽,如赵飞燕之容姿也。
你如游瘦西湖,会发现这个狭长而弯曲的一泓清水正好点缀在极目无边的緑野平原之上,岂不是恰如其分的“瘦”?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
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她的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
“板桥歌吹古扬州,
我作扬州三日游;
瘦了西湖情更好,
人天美景不胜收。”
扬州市提出“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的城市旅游口号,笔者认为它亟符合扬州旅游名城建设的目标形象定位,体现了扬州“人文、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质,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扬州文化力量的震撼,精致生活的体验、回归自然的享受,来这个古城旅游,在得到心灵宁静的同时,会馈赠我们多少生机和活力。
扬州城市形象以扬州瘦西湖标志性建筑五亭桥为主体,辅以杨柳、古城墙、仙鹤、月亮、桃花等构成,体现出扬州优美的人居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桃红柳绿的烟花三月去浏览瘦西湖美景,体验古人“骑鹤下扬州”的浪漫,把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深远意境,无疑是人生一大享受。
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
清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
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名闻中外。名闻天下的瘦西湖大虹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
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据传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问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
“三月烟花风流在,
一代天君过红桥。
锦帆徐牵碧镜里,
落霞贫贱照天烧。”
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丐尚能作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
“绿浓春水饮长虹,
锦缆徐牵碧镜中;
真在横披画里过,
平山迎面送春风。”
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舫弦歌,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人们步入佳境。步入瘦西湖的南大门,像越过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镌有一副槛联: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
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
这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凭添了几分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