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在黄石定居了30多年,我这还是第二次登西塞山。依稀记得,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一场被逼的婚事,在双方父母确定见面的那日,我逃出家门,乘四路车从上窑一直沿江向东南而行,在终点站下车后,住到西塞山脚下的同学芳家。那时,感觉这里离城区较远,很安静。大约因为征地的缘故,这里的村民虽然住的是民房,但是大多数在钢厂上班。芳经城里的姑姑介绍,从大冶嫁过来,也被安置进了厂。
适逢周末,第二天一早,芳说,走,陪你到西塞山转转。那时我对西塞山的印象只是张志和与他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不一会儿,我们就走到了刻有“西塞山”三个大字的牌楼下,沿着石子铺就的路面一直往上爬,路上未遇行人,冷冷清清。到了山顶,只见一片荒芜的草地上,有杂乱的石头堆积,旁边有几块石碑,或卧或立,有一碑上刻有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我只记得“铁锁沉江”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几句话。芳说,古时这里打过仗的,许多铁链都沉到江里去了,看,那是古炮台……
再往前走,便是北望亭了。亭子有些破旧,凳子坐上去吱呀地响,又阴森森的有些恐惧,我拉着芳的手说:“走吧,我们下去吧。”芳说:“下面还有桃花洞呢,只是路不见了。”我们向下望了望,又沿路寻找,不见通往桃花洞的路口,便原路返回了。那次西塞山之行,没有寻见桃花洞,没有找到张志和《渔歌子》的诗意,颇感失落和遗憾。
因国企改革,我公司再次掀起政府平台整合的浪潮。2022年,单位搬到了长江右岸海观山旁,主事者既爱长江之波涛滚滚,又爱西塞山之壁立静美,特在顶楼职工食堂之东南面设了观景平台。每次吃饭,我必端了饭菜来到观景台上,或坐或站,与同事好友一起,饱览大美江山。
自此,我开始关注它的前世和今生,研读它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这次参加西塞山开园采风,我终于可以再次深入它的腹地了。微雨后的清晨,空气清新。当我们沿着西塞山东南面的江堤来到山脚下的游客中心的时候,已是游人如织了,穿铠甲戴头盔、手握长矛的卫兵把守入口;渔舟旁,穿着汉服的丽人悠闲往来,背着箱笼的书生缓步行走;“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歌声在空中往复盘旋;这古意盎然而又全新的情景再现,使薄雾笼罩下的西塞山显得愈发雄伟而神秘。
我们兴奋不已,拾级而上,来到桃花洞前拍照;在“西塞山”摩崖石刻前听琴品茗……
如今,西塞山景区完全令人刮目相看,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了。我们兴奋不已。这次我们爬到山顶时,在北望亭与古炮台之间,我和文友爱梅一不小心又是先行误入了古炮台。往日的军事堡垒,不见大炮只见残存的炮台。重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不觉感慨,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吧。
这西塞山原来承载的是历史的使命,我居然一度嫌弃它、曲解它,岂不悲哉!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声响起,“你们在哪儿呀,快到北望亭拍照合影!”组织者急切的声音把我从沉思中唤醒过来,我拉着爱梅便飞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