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上的飞檐翘角。
青石铺就的村道。
古宅间的巷道。
抱鼓石上镂雕一对石狮。
恩荣牌坊。
案牍劳神之际,抽时间出去走走,放下烦杂,放空心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玉坡,我不是第一次造访,每一次却有不同的感受。
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从县名到镇名再到村名,都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玉坡”,仅看着文字,眼前就已经是一幅山簪碧玉、水波潋滟的美景。走近这颗隐藏在村野乡间的明珠,数百年时光的侵蚀,门楼老屋、石板小巷、檐角花窗、青石牌坊……无不清晰展现岁月在这里缓缓流逝、流连驻足的痕迹。
山
为赶时间,我们选择了走高速公路。
车子还在高速路上,我们已经被车窗外的景致吸引。一座座耸立的孤山,零零散散毫无规律地立在田野间。
在手机地图的导航提醒下,我们来到了玉坡村委前面,一片地坪,周围环绕着村委、村小学校、祠堂和各家民居。
南方雨水丰沛,人们习惯依山傍水而居,玉坡也不例外。整个村落身处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其东、西、南三面山岭绵延,村舍分布于三台山、珠山、大庙山下,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环绕,村后绿翠欲滴,因地势较低,村落四周井泉密布,池塘广阔,水源丰富,稻田肥沃,植被茂盛。
微雨暂停,露出几缕阳光。我们循着村道前行,不觉走到村背的山间。山不算高,但绿树成荫,树影匝地,鸟鸣声不绝于耳。
我慢慢走在玉坡的山间石阶上,仔细地看着两边青翠的灌木,想找找有没有童年常常见到的蝉蜕,终究没有找到。这山是一座石山,稍微平整的石头被铺成了台阶,一级一级的,便于们人拾级而上。其余形状不规则的,散落在各处,无人问津。泥土有,但不多,薄薄地铺在石上凹槽处。这些土质偏黑,松软肥沃。令人诧异的是,仅依靠着这薄薄的土层,山上也生长了许多遮天蔽日的大树。树干肆意张扬,每一片树叶努力向天空延伸,树根则遒劲有力紧紧攥住脚下的薄土,不失时机地深入石缝,不放过每一个能够支撑的地方。在贫瘠的环境中,蓬勃地生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见证着山下的人们从撒欢孩童到耄耋垂老。时光,就在春雨秋阳、叶生叶落间慢慢变老。
老屋
玉坡村历史上地广人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房子。
我们下车的地方,便有一座大庙,坐落在玉坡村委和玉坡小学之间。
正面看过去,是传统的样式,大门进去是个四方的天井,大殿供奉着高大庄严的神像。墙面白色的石灰已泛黄,近半脱落。建筑顶上的雕刻也遗失了三分之一,遗留下来的残缺部分仍能让人窥见曾经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正面大门上竖着一块朱红牌匾,上书“协天宫”三个字,字旁有一对门联“文武金光辉天地,忠贞正气贯日月”。
此前不解为何称为“协天宫”,后查了资料,方知协天宫供奉的是协天大帝,即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关羽。关公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英勇无敌;过五关斩六将,文武双全。千百年来,人们感其忠义而奉为圣贤,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后来经过历代王朝的加封,成帝入圣。而因为“协天大帝”是他最早晋封为帝的封号,民间供奉关帝的宫庙大多使用这一封号,老百姓则喜欢亲稔地称呼他为“关公爷”。
中国的老百姓骨子里是淳朴向善的,自古以来崇尚英雄人物,关公的忠肝义胆、无私无畏成为人们竞相传承的精神瑰宝,建宫筑庙使这一精神成为人们寄托崇敬之情的实质。逢年过节敬香供奉,人们就用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崇拜和对英雄品格的传承弘扬,大门两旁的对联正是这种祈盼的体现——“武将高名垂青史,英雄素志在春秋”。
整座大庙庄严朴素,以青石为柱,青砖为墙,檐下彩绘壁画、各式浮雕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门旁廊下左右蹲着一对青石狮,昂首相对。也许是百年来村中孩童常常攀爬上去,狮身已变得光滑细腻,在威风凛凛中居然有一丝萌态。青石门槛上坐着两位须发花白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刻画着岁月的痕迹,他们时而闲聊几句,时而看着庙前奔跑嬉戏的孩子发呆,是想起了自己孩提时代在父母身边撒欢的日子?还是曾经在青石狮背上嬉戏的童年?
我们翻过大庙背后大庙山与珠山之间的山坳,走进了玉坡村的玉西自然村。看到门上的门牌号,显示是“玉西”,心中不解:这里不是玉坡村吗?为何门牌标识是“玉西”?沿着村中小巷道边走边听朋友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玉坡村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村落,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地方贼寇不时突袭,打家劫舍。苦于匪患,村里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家只好转迁到大庙山后,以大庙山和珠山为屏障,砌起高大坚固的石墙作为防御,这边也就形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小小自然村,与大庙山另一边的村落区别开来,分别叫作玉东村、玉西村。
由于迁居玉西的以富人居多,所以村里还保留着多座古民居。我们顺着青石铺就的巷道随心而行,脚下的青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些比较方正,长方形的,整齐铺陈;有些却零零碎碎,以大块的为主,间隙中镶嵌着小的青石,大体还是平整的。小雨又下起来了,细细密密的雨丝洒在路面上,青石板很快便被润湿了。光滑的石板面上,泛起了清亮的水光。石板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青草,也变得生机勃勃。
路两旁是青砖砌成的高墙,墙面没有抹上水泥石灰,还是原生态的砖,墙脚垫的是石头。长期的日晒雨淋,有些青砖转成了斑驳的黑色,有些偏红,有些砖上已经长出一层青青黄黄的苔藓,一眼看去,整个墙面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朋友带着我们穿过巷口的门楼,穿行在一栋栋曾经人烟繁盛而今寂寥落寞的大宅院。房子结构是传统的明清至民国时期桂东北民居建造模式。我们走进大门,踏过天井,拾级入大厅,从大厅背后的门穿出去,还有其他诸如厨房、杂物房等。屋子有前门有后门,再穿过几间屋子,绕来绕去,不知怎的,又回到了原先的门楼。我们都要被绕晕了,只记得雕花的窗棂,高大的主屋。可以想象当初一大家子人居住在这些屋子里,女人们洗衣做饭,敬老爱幼;孩童在各家各户跑进跑出,玩耍嬉戏。人间烟火最平凡却最抚慰人心,濡慕之情、天伦之乐,是人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原动力。然而如今,也许是屋主有了更好的发展,于是举家迁走了,老屋,从此陷入了寂静。天井的墙砖上布满碧绿的青苔,长出半人高的野草,人们居住过的痕迹已经渐渐磨灭在时间里,只有褪色脱落的春联告诉我们,还有后人曾经回来过……
石牌坊
还没到玉坡,我们就听说玉坡村有一座石牌坊很有名,是广西有名的四大石牌坊之一,也是广西唯一的“恩荣牌坊”,1980年就已经列入钟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了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是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据资料介绍,石牌坊按级别高低依次为敕命、圣旨、恩荣、御制。恩荣是皇上主动对有功臣民提出石牌坊旌表,以昭显皇恩浩荡。玉坡村的恩荣石牌坊,据说就是乾隆皇帝御赐所建。
我们穿过玉西自然村,绕过一片田野,站到了牌坊下。恩荣牌坊就坐落在村口,五房宗祠前。抬眼望去,高6.9米、宽6.2米的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青石牌坊用料宏大厚实,气势雄伟,整体为榫卯结构,没有任何砂浆黏合,竟已在风雨烈日下矗立了二百多年,如今仍坚强屹立,纹丝不动。
四根粗壮的方形立柱前后均有抱鼓石,雕刻的云纹鼓纹线条流畅,古朴自然,美观且实用,起到了加固作用,牢牢支撑起整个牌坊。中间两根柱子正面的抱鼓石上镂雕一对石狮,威猛雄壮,栩栩如生。雕刻刀法娴熟,工艺精湛,明间正楼庑殿顶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形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额枋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石板枋浮雕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骑马出行图和卷草纹刻工精致。经过百年来日晒雨淋,青石呈现出各种颜色,深深浅浅的黑色、灰色、黄色,让人无法确认最初的色彩,却依旧古朴典雅,气派壮观。
这座恩荣牌坊记载了祖孙几代人的感人故事。廖氏祖先廖肃,父母早逝,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中举后先在四川灌县任知县,后升云南临安府别驾,后因祖母年老多病,辞官回家侍奉祖母,祖母逝世后结庐墓前为祖母守灵,不愿再复出为官。就连先祖留下的遗产,他也拒绝多占而与多位堂兄弟平均分摊,可谓孝义两全。廖肃的第五代裔孙廖世德,自小失去双亲,也是以孝敬祖母而闻名乡里,康熙辛卯中举后授河南光山县令,在任中询疾苦、编保甲、汰冗役,以宽济得民心,辞官归玉坡后,仍朝夕读书,为人乐善好施、架桥修路,大饥荒年,米价暴涨,他却减价赈济乡里。乾隆年间,廖世德的两个儿子接连考取进士,玉坡“一门三进士”由此盛传开来。由于廖肃家族家风整肃,励志教育,德行昭彰,乾隆皇帝下诏,由地方政府出钱建造这座功名坊,以记廖肃家族积极进取之功绩,同时也彰显了廖肃、廖世德等人的贤良与孝悌。
这种孝悌品质,被廖氏后人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当地的朋友向我们介绍,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中,玉坡村也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了深化乡村治理,助推清廉乡村建设,玉坡村探索创建了“孝悌文化·积分超市”,通过明确的奖惩细则,激励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摒弃违背孝悌文化的不文明行为。行走在玉坡村,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淳朴、村风文明。每走过一户人家,村民都会微笑向我们致意,还招呼我们进屋坐坐。寻访恩荣牌坊时,我在村中迷了路,随意走入一户人家问路,户主大婶放下手头的忙活,很热情地出门来给我指路。
我细细品味这座象征着进取与孝悌的石牌坊,在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廖肃与廖世德都已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而他们所具备的美德却依然被后人称道和发扬。比生命更长久的是时间,比时间更长久的是精神,即使人已作古,但高尚的品德会永远留下来,成为照亮后世的明灯。
慢慢地行走在玉坡村,踏过青石板的街巷,触摸青砖上的苔痕,欣赏檐下精美的壁画,从她古老的容颜去感受曾经的兴盛。三千繁华,弹指刹那,时间带走了许多旧人与旧事,又带来新的人与事,代代更替,生生不息。我们来人世间一趟,总得找个时间发光发热,温暖周遭,即使只是时间的过客,也要尽量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也许,这就是时光赋予我们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