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原名叫王村,是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小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山城古镇。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镇上的人们勤劳朴实,街坊邻里和睦。后来,因为谢晋导演、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小镇取景拍摄而一炮走红,于是改名为芙蓉镇。但是在当地人心中,王村就是王村,一个小小的村子。层叠错落的吊脚楼,平整又安静的石板路;闲时的街道布幌翻飞,寂静得有点荒凉。
小长假,我和朋友到湖南芙蓉镇旅游,一进古镇便可看见那块青石牌坊,微弱的光从角落里洒进来,落在牌坊上,泛起一种幽幽的惨淡的光,依稀可辨牌坊横头两面分别雕有“贞洁”和“圣旨”两词。也许已经没有人愿意追问这牌坊身后的故事了,暗自为这女子感叹的,徒留山野的秋风。
青石牌坊后便是密密匝匝的土家吊脚楼,参差错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尽显着土家族建筑的魅力与神奇。吊脚楼里发生过多少故事呢?墙上贴着土家阿妹的哭嫁的图片,幽怨感人。为什么哭呢?为离别还是为未来?导游介绍说,那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他们“以喜当悲、以悲当喜”,在这大喜大悲的人生大事上,表现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在一些古装剧里,新娘出嫁时,因与家人别离之悲,常常会哭上好一会儿,但土家族新娘的“哭嫁”却有所不同:她们以歌代哭,以哭伴歌,这种“哭”不是没有讲究的呜咽或者嚎啕大哭,而是有完整的哭词、一定的程序,还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哭嫁歌表达了土家族阿妹对媒人、对包办婚姻的不满,不知道夫家究竟是好是坏,全凭媒人在中间说道、牵线。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迷茫,对自身命运的无力,在一代代土家族阿妹们的哭嫁歌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然而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土家族的婚俗礼仪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婚俗礼节逐渐被现代的、婚俗礼仪取代,越来越少的人会在结婚时严格按照哭嫁的流程进行,会唱哭嫁歌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由恋爱逐渐成为土家族男女配对的主要方式,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一习俗的部分社会基础已不存在,哭嫁的习俗和哭嫁歌的传承均面临着严峻的境地。
吊脚楼下的青石板街古朴狭窄,依山势蜿蜒而去,大约有四五里长,每次走在上面,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空间距离只跨出几步,却好比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那纯朴的年代。
走到村口,便看到那条60米高,42米宽的瀑布,水流倾泻而下。这条瀑布的气势自然无法与黄果树瀑布相比,甚至不能与中国大多数的瀑布相比,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安详、友好、不离不弃。山间的清溪,固执地走了千年,冲刷着陡坎和溪床,慢慢地在瀑布身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村子里的人就依靠洞穴里的水生活,还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女子来这里洗衣服,嬉笑声荡满了整个山涧。瀑布、洞穴之于村民就像父母之于子女,细腻无比,无微不至。能够与人类相处得如此融洽的瀑布全世界恐怕只此一处了。
在古镇里还有很多小铺子,从猛洞河中打捞上来的小鱼,经过村民的加工,香味弥漫整条街道。沿街叫卖的米豆腐是不能不去吃一碗的,淳朴的人们一直以为“刘晓庆”可以让他们的买卖更红火,其实他们不知道,让人慕名已久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王村。这种米豆腐是以米为主料,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粒,经水沥干,再加上小葱、瓣酱,香浓爽滑,呼噜噜一碗,连牙齿都不必嚼动。再添上一碗土家族自酿的糯米甜酒,香醇可口,是低度的自然佳饮,一碗下去,回味悠长……
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湘西的山水如诗如画,翠翠们歌声悠扬,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江边吊脚楼上白面细眉的女子都是善良多情的。就像在这芙蓉镇,人们都在争论是电影《芙蓉镇》成就了这里,还是这个地方成就了电影《芙蓉镇》,但不管如何,当你真正来到这里,一种沉醉得难以自拔的感觉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