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面镇石尾村大盎山巍然挺立,一道道霞光从两石山之间温柔地斜逸而来,青翠的草木还沾着露水,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毛茸茸的芒草花摇曳着宁静,洁白的云在湛蓝的天空飘逸着悠闲,与霞光、秀峰共谱一曲惬意的秋之晨曲。心,恬淡而舒适。
踏上石山小径,来到山中大盎庙,庙前两棵木棉树郁郁葱葱,蕴藏着神奇的传说。
据说这两棵木棉树百年前就有了,非常神奇,孕妇如果想生男孩就环抱左边的“抱龙”树,想生女孩就环抱右边的“抱凤”树,都能心想事成。可惜“文革”时期,两棵木棉树都被砍了,庙也被夷为平地。直到改革开放后,乡亲们在原地重建了大盎庙,“抱龙”“抱凤”的树头竟奇迹般地冒出新芽,慢慢地,又长成了大树。
庙前空旷而平整的空地,是一年一度的“炮会”所在地,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村民便聚集在此抢“炮头”,抢到“炮头”的人不仅能得到奖金,更重要的是寓意一年都有好运气并福及后代。
庙的后方有一山洞,洞口通道狭窄,只能容一人之身,要卸下背包摘下帽子才得以侧身进入,洞内则宽敞很多,可容纳三至五人。在手电的照射下,只见洞内遍布钟乳石,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上有个脸盆大小的石盆盛满了清水,仔细观察,除了周围有些潮湿之外,并未发现水滴。
据说这盆水会一直保持这么多,如果把水舀干,过了一定时间,水盆又会积满水但不会溢出,被视为神奇的水。乡亲们把这个石盆叫作圣水盆。
望着这清清的泉水,真想去洗洗手,但不敢贸然行事。据说过去办庙会时,有一妇女在庙会拥挤的人群里感觉很热,于是在石盆里洗手,盆里的水竟立即干了!
传说究竟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我们不去考证。但这里景色奇特,山水怡人,风调雨顺是毋庸置疑的。大自然是神奇而值得敬畏的,民俗民风也是应该尊重的。
独石仔
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位于陂面镇六村岗西南, 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阳春人对于独石仔的名字如雷贯耳,特别想亲眼看看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探寻来自远古的神秘。那天我终于如愿以偿,走过宽阔的田野,站在洞穴门口,内心不禁有些激动,做一次深呼吸,怀着崇敬之情跟随管理员进入洞穴参观。
据介绍,独石仔洞穴长40米,宽2至8米,高15米,面积200多平方米。发现有古人类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动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并发现旧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齿一颗,并遗留着大量人类食后所遗弃的螺蚌壳和动物烧骨化石。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化验室以螺蚌壳作标本进行的测定和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用兽骨化石作标本进行测定,其年代为一万多年前,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时代初期。
我们沿着依墙搭建的桥往洞里走,左侧有个黑咕隆咚的洞,借助手电光,可见一个大约10平方米左右的“大床”,“床顶”挂着长短大小不一的钟乳石柱。离开黑暗的“大床”继续往前到达后洞,洞穴南北相通,前洞口朝东南,前后洞都有光照射进来,由于后洞较宽,感觉原来半明半暗的洞穴变得明亮了许多,形状各异的钟乳石清晰可见,洞壁上的“观音座”形象特别逼真。
隔着遥远的时空,也不难想象,那时我们人类的祖先还过着群居生活,这个冬暖夏凉的“家”,可以遮风挡雨,繁衍生息,比起之前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先辈幸福得多,但与后代又是无法比拟的,因为人类在不断进步。
一万多年的时光,足以沉淀成绵长古老的历史。漫长的岁月,从古人类到机器人,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今新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微信、机器人、海底隧道、无人驾驶汽车、宇宙载人飞船等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类尽享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仍不断地接受挑战,继续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变成现实。
重阳古墟
重阳古墟位于陂面镇新民村,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军伍子胥后代南迁至陂面。周恩来总理称为“巾帼英雄”的冼夫人当年因长期征战,久未怀孕。正是新民村远祖伍壬公用中草药治好了冼夫人的不孕症,因而名声大噪。伍壬公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因而受人爱戴。可惜有一年重阳节,狂牛打架,将正在草堂急诊病人的伍壬公冲撞踩踏致死。当地民众拆除草堂,建成慈云庵来纪念伍壬公,祈求平安添福。后来便形成了每年重阳这一天,远近村民都到庵前买卖中草药的习俗,以此怀念伍壬公。
如今,在重阳墟众多中草药摊上都会摆放着一种中草药——伍郎草。这种草药,便是为了纪念伍壬公而得名。
重阳古墟源远流长,已有1400多年历史,名声远扬。这个一年只成墟一天的怪墟,每年重阳节一大早,从阳江、高州、信宜等附近地区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到了中午,墟场绵延近两公里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虽然趁墟主要是为了买卖草药,但也有许多人是为了一睹重阳墟的风采而来。
2009年8月13日,重阳古墟被列为阳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5月16日,晋升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陂面镇人民政府于2016年重阳节在重阳古墟设立了醒目的碑石,把古墟的故事刻在上面,让更多的人认识重阳古墟,让更多的人听到重阳古墟的故事。今年首次由官方举办重阳古墟活动,专门建成了陂面镇新民村重阳古墟项目广场一期,集聚了中草药、“非遗”、美食等数百个摊位,吸引了5万多人次到场,还通过舞台剧、情景剧的形式讲述伍壬公的故事。
希望古墟文化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