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来县返石家庄,因了堵车阻道而不得不放弃京张高速公路改道南下。不料却成就了一段邂逅奇观的佳话。
说实在话,这些年由于职业特点使然,经常往来于各地,我对乘车飞驰在高速公路的感觉真的不是很好。快捷是快捷了,却也缺少了盘山越岭的惊叹和穿州过府的兴致。若是在平原,望着公路两侧平辅直叙绝少变化的风景,更是索然无味。现在好了,车行山中,时快时慢,弯绕盘旋,你可以透过小小窗口,跳入眼帘的景色,就像儿时看拉洋片瞬间变幻绝无重复,令人兴奋不已。
正值仲秋时节,渐行渐入佳境。满山遍野的油松、落叶松、冷杉、柞树、白桦、榆树、白杨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树种,挺立于峭壁峰坡,依旧是风姿绰绰,只不过比春夏之季少了些青春与骄艳,多了些成熟与深沉。点缀于灌木丛中的各种野草山花,为大山增添了无限的奇彩,随着梯次交错的峰峦,红黄绿橙相间,秋意尽展。深邃的峡谷不时弹拨着潺潺水声,低吟浅唱,情真意绵。
我突然记起了孔老夫子一段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仁者寿,智者乐,”那是多么宽阔的胸怀。置身于通灵秀美的山野之中,任有百般烦心愁绪,也都随着风儿消散殆尽,留下的只有惬意和愉悦。车在山中盘绕,人在画中神游。我感叹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和博大,更叹人的渺小和笔力的浅薄,无法描述这美奂绝伦的景象。“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古人先贤已把这山水之美态写到了极至,何劳我辈还动什么心思么?
入涿鹿境,犹如走进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远古时代。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据《史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而后,黄帝威信大震,被各部落首领尊为天子,并与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也就是在今涿鹿县东南的矾山镇附近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因“以土德民”而被推崇为“黄帝”。从此,休养生息,繁衍不绝,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开创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涿鹿大地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众多的史迹遗址,文物名胜,不断演绎着上古时期的生动故事传说,有文字记载的或口碑相传的人物、场景,令人浮想联翩,而且已成了无数现代人寻祖朝拜的圣地。
一路行驶,有小五台山与太行山随影相伴。峰回路转,镜头不断切换。看岭顶山头,顺着山势高低而建的古长城,逶迤盘卧,恰以卧虎蛟龙,倘若赶上烟雨霏微的天气,起伏翻腾,如群龙欢舞时隐时现的画面,一定会让你灵魂出窍,跃跃欲仙。长城有内、外长城之别,河北省境内的长城修建的年代和线路较为复杂,从战国时的燕、赵、秦至辽、金、元、明等历代均有垒筑。由北京延庆入怀来、赤城、宣化、张北、万全、怀安出境至内蒙古一线为外长城,俗称“二道边”。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涿鹿长城为内长城,绵延在谢家堡、河东、蟒石口三个乡镇境内的高山峻岭之上,西起三家台村西,然后由北而南再向东经赵家蓬、马水城、岔河、九针台到白家口,东入北京;南出区界进保定涞水县而易县、涞源等县西入山西省。
涿鹿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燕国,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气势雄伟的长城已经千载风雨苍老衰败,逐渐淡出了它捍卫封建王朝的历史使命。如今,每当我们登上那些著名的关城和盘桓在山脊之上的敌楼炮台,会顿生思古之幽情。辉煌与衰落,开放与保守,欢乐与忧患,争斗与融合,长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融相汇的见证者。
车到了一个叫九针台的村庄附近,出现了岔道,一条偏西南至涞源县,一条偏东南入涞水县穿越野三坡风景区。野三坡名气大得很,久闻其名却未曾谋面,这次偶遇良机,虽是顺路无暇深入细览,乘车观光,注情山水之间,倒也不失为一美事。
说起“野三坡”的名子,还有一段故事。据《涿鹿县志》云:“明初燕王(朱棣)兴师扫北,行至三坡境界奴才岭,见山中松鼠捧食松果,王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丁粮。”百姓无不山呼皇恩浩荡。至清一代,因三坡乡民不忘旧主崇敬明朝,清廷大为不悦,谓之“刁民”,不准参予科举,使三坡逐渐成为文化落后的地区。且地处深山老峪,交通阻塞,数县界邻相汇,管理混乱,多有匪患。为反抗清廷和盗匪欺凌,乡民自己组织起武装,保卫家园,常起争斗。因此,官府便在“三坡前加上一个“野”,变成“野三坡”了。
恍惚间,前面峪口天光一线,两峰对峙,山崖如神剑力劈,龙门洞开,百丈峭壁,有字镌刻于上。我禁不住惊呼,你们看,龙门峡到了。
停車小憩。
两侧群峰竞秀,众山比高,悬崖绝壁凌空,望而生畏。我站谷内的一块巨石上,遥望那镌刻在岩壁之上的诗词歌赋,字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多或少,星罗棋布,相辉相映,绽放异彩。几挂流泉,从陡峭的石壁滑落下来,久经冲刷,齐齐如白练垂地;又见脚下,一溪流水,清澈见底,被乱石冲阻,辗转曲折,互为碰撞,发出弦声雅韵,渐渐远去。不时有凉风拂来,如处仙山梦境。这里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题咏呢?原来,此处古为燕地,筑有长城,距此东南大约一华里处有大龙门城堡,为通住涿鹿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军事关隘,金、明、清各代均派有重兵守卫。
峡谷两侧的摩崖石刻就是当年巡防、驻守关城的武将们留下的真迹,全峡刻字多达20余处。尤以“千峰拱立”、“万仞天关”最为壮观,字高2.7米,宽1.8米,其余题字大小各异。题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关山险要,借以壮军威、振志气。如“万仞天关”、“峰环万叠,险胜重围”、“金汤万仞,玉垒千寻”、“疆域咽喉”、“天成形胜”、“虎行龙踞,玉壁金汤”等。此类多为楷书写成,字迹浑厚遒劲,笔力顿挫沉雄,大气磅礴。
另一类则是赞颂山河秀丽俊美,以抒情怀,激发军民爱国热忱。如:“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千峰拱立”、“峰舞天中,云飞眼底”、“翠壁奇峰”、“清泉泻涧”、“峭壁千重”等。多用行草挥就,走笔潇洒俊逸,气运灵动飞扬,刚柔相济。
另有古代和节氏漫赋:“万山深处见龙门,石壁嵯峨俯塞垣,下有清流常不竭,上无丛蔓可能援,鸾非绝顶青霄近,豹隐重岩紫雾繁,应是宝符曾无秋,金城千里壮京原。”对龙门峡秀美山川和大龙门关城要塞竭尽赞誉之词。题书者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巡抚保定都御史兵部侍郎峄阳贾三近(隆庆进士)、万历武进士钦依大龙门等口把总指挥侍都门何继文、钦依守马水口总兵吕志如、都门王世兴等。这些刻字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当属我国书法艺苑中弥足珍贵的原创之作。
伫立在龙门峡摩崖石刻前,一瞬间,只觉得眼前光影恍动,一队队戴盔披甲的军士匆匆而过,又好象听到远处壮士傲啸,长空吟哦……我已坠入绵绵的沉思。
上车走喽!
同伴的呼叫,把我从梦幻中惊醒。本想再访大龙门城堡,限于时间,无奈作罢。车转过一道弯,视野豁然放大,越过小河,远远眺望西边高坡平坝上的大龙门城堡,一点一点消逝。就想,大龙门,我一定会再来,走遍城内街巷,乡民农舍,寻古探源,听你们口述关于一座古城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