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码头
老街一景
南国初冬,在湛江逗留了一日纯属偶然,因为寒潮来临,为避开风浪,船就滞留了下来。既然停靠在湛江,我便不能错过游历湛江的机会。因为常在海上漂,海边的风景不作为选项,在搜索湛江景点后,我很快就将“赤坎老街”选定为此行的目的地。
从繁华的闹市穿入一条小巷,再往里走,就看到了一座座老旧风格的建筑,路边摊点多是时代久远的旧物件,有家老店里还在播放孟庭苇的《谁的眼泪在飞》,还是磁带版的——此时都不用再作打听,也不用看地图确认,就知道这就是“老街”了。
赤坎老街由纵横交错的几条小街组成,迎面一栋经年的古建筑,紧锁的木门已被雨水侵蚀,楼上门窗全部掉落,有的墙皮也已脱落。阳光洒落下来,清楚地看到楼体墙面被青苔腐蚀得青黑斑驳,红砖也隐约裸露出来。这些留住旧时光的房子至今仍保存着,也实属不易。
常说“物是人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从大城市到小乡镇不断变幻的建筑,却又常常让寻旧的人找不到旧,行走观望之间只空留余恨。但在赤坎老街上,时光的旧迹遍布,我想,就算老房子的主人寻来,也依旧可以看到看到昔日老房的旧时光景,聆听到光阴的故事。
只是,匆匆行走,不知老街上眼前这些老房子里面住的是谁?在这曾经的繁华里,有过怎样的故事?
一个立着的邮筒,让我注意到了其后的古玩城,稍往里走,门匾上写着“欢迎来到老街时光”,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这条老街还有什么宝藏。
古玩、珠宝,我不懂也不看。我于是直接寻到二楼,看到里面有个画室,门锁着,没有人,外面挂着很多风景画做成的明信片。能放在明信片上的画一般都不会差到哪去,我仔细端详起来,这些手绘的画,既有这里的街道,但更多的却是勾勒出了一组古码头的日常,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别有一番情调。
古码头在哪?我想去瞧瞧。
在寻找码头的路上,遇到一家骑楼糖水铺——骑楼是赤坎古镇的最大的特色,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在一楼临街的地方修建了一层楼高的走廊,每家的走廊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走廊的街道。走廊里面就是各家的店铺门面,即使刮风下雨,走在走廊中丝毫不受影响,可以安然地逛街,赤坎古街不少这样的建筑。
想尝尝糖水的味道,店门却紧锁着,我便走进了不远处的港式奶茶店。茶饮店的老板是20多岁的小哥,见我来,非常热情地打招呼,然后跟我介绍湛江,介绍赤坎老街。
“因为这里的土壤属砖红壤,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所以取名赤坎……
“这里名人故居很多,中国电影之父、香港影星黎姿祖父黎民伟的旧居就在这里,门前匾额上的‘光裕堂’由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题写,现在已成百年历史文物建筑……
“老街这里,更早的时候是海滩,想上岸要靠码头。”他指着另一个方向说,“来赤坎,古码头旧址一定要去一下,那里记录着往日的繁华……”
顺着小哥指的方向一路寻找,竟然有10处码头旧址,那些残存“码头”的标记,不禁让人遐想这里曾经的模样。从一处看似寻常的码头拾级而上,踩上青石板,就一脚踩进了百年前的脚印里。
码头旧址上依然住满人家,中间一条小巷,两旁是斑驳的小楼,楼前依然挂着邮箱——从前车少马慢的时候,里面应该曾装着多少见字如晤和纸短情长。巷子里的“手信馆”,精巧的小礼品,藏着无尽的思念与惆怅。穿行在蜿蜒的小巷,竟有了江南水乡的味道,仿佛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响过青石板的路面,而在这有悠长寂寥的小巷,是否有过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
走不多远,就看到了六号码头。和刚才码头的朴素不同,这边台阶两旁的墙壁稍有装点,挂着了红红的灯笼,可能也是主打的景点,游客比刚才多一些,停留的时间也更长,变化着各种姿势拍照。游客们逐渐散去,天色将晚,黄昏的阳光恰好从楼顶透射进来,给沉浸在旧时光的人们多了几许“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
这些景致让外地游客驻足,也出现在身在异乡的赤坎人的梦里。
在奶茶店的时候,那位帅气的小哥跟我说,以前也在外地工作过,可是生于斯长于斯,还是想回来,生活在熟悉的街头,身边是多年的街坊,闲暇时找过往的朋友聊天,就觉得日子很惬意了。
我羡慕地说,可以让我在你的柜台前站一会感受一下吗?
小哥听了,立马应允,还从柜台下取出一件印有小店logo的围裙,帮我系上。我手上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动作,眼前却是旧日光景。
这光景里有家乡的袅袅炊烟,有母亲疼爱的目光和操劳的身影,有清早走村串巷小贩“豆腐脑、油条”的高声吆喝,还有放学后走在田埂上高高放飞的风筝……
“掌柜,来杯糖水。”
“老板,桂花燕麦拿铁。”
……
旧时与今日的呼唤变换,恍惚之间,光影穿梭,指尖流年。旧时光,让人眷恋,却又那样匆匆。在这样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我在赤坎尽情穿越到过去,沉醉在深秋的百年老街里!
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