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挟风带雨的时节,我与三五好友一起驱车从象州往运江方向驾行二十公里左右,从宽敞的二级路岔进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硬道,再行十多分钟便到了三里。
印象中三里不大,我六七岁时曾跟父亲赶过三里圩,吃了一碗米粉。当时圩上全是泥瓦房,摆卖的大都是农副产品。时间过去几十年,记忆中的三里已经十分模糊。但下车伊始,便被眼前的美景惊艳了:村前村后水,古木遮荫凉;黄皮杂柚树,四处果飘香。一条长长的木栈道蜿蜒于村前清澈的小河,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竹木之中,活脱脱一幅山水画。
令人惊艳的不仅是三里的“颜值”,我更震撼三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三里始建于明,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三里临靠柳江支流罗秀河,水路交通便利,乘船而上可通罗秀、中平镇,下达运江,通象州,再往下可达梧州、广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可以想象出当时繁忙的舟楫往来,热闹非凡。
三里是个多姓村,有朗、覃、黄、尹、雷、余等,其中以朗姓最多。在追溯其村史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到了明朝,在古村中依稀看到一个伟岸的身影。这身影渐行渐近,我终于看清,这正是最早落居村里的明成化年间举人朗清。
据朗氏族谱记载,朗清原住象州城,为官后迁至南京,因弹劾刘瑾被遣回象州,发落至古三里即里桥落地生根至今。这些文字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历史上的朗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翻开明嘉靖《广西通志》及清康熙《广西通志》《四库全书.粤西文载》,两朝志书对朗清均有记录,清乾隆《象州志》有关朗清的记叙更完整些:“朗清,字温泉。成化间,举癸卯乡试,除教授。迁南京都察院司务,转工部司务,因劾逆瑾被谴,后奉敇命褒奖,历任两京,著绩清勤,州城大街下有司宪坊”,这与朗氏族谱所记一致。朗清于成化年间(公元1483年)考上举人,历任南京都察院及工部的司务。那么,他怎么会因为弹劾刘瑾被遣至三里?
刘瑾,明朝正德年间宦官,与其他七名宦官合称“八虎”,而刘瑾正是“八虎”之首。此人自恃皇帝宠爱,权擅天下、党同伐异、纳贿自肥。当时,很多正义官员纷纷挺身而出,对他进行弹劾。朗清清廉刚正,自然也加入了弹劾之列。但刘瑾借皇帝之势对他们进行反击,众弹劾者或被免官,或被流放甚至诛杀。就此而言,朗清只是被遣返还乡,算是幸运了。
此后,朗清搬到三里定居。他为官时清廉刚正,退出官场后在村里为人“温良恭俭,和合乡邻”。一边耕作,一边教授儿孙识书诵诗,颐养天年。其长孙朗云,次孙朗月,玄孙朗文龙,都考取了贡生,可见其文脉连绵不绝。直至今天,村里仍承袭其风,勤奋读书,为外人所称道。
钟灵毓秀,灵气氤氲。游走三里,宛如身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清风。在此,我不仅收获了美景,还“偶遇”了乡贤朗清。也许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无法忘记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小村。在我的心中,我与小村的距离很近,永远只有三里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