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与几个文友开启西南自驾游。旅行前准备行程攻略期间,正读袁中道《游居杮录》。“泛家浮舟,以游为居”,袁中道的这本日记体名著引起大家浓厚兴趣:为什么要去旅行? 怎么去旅行?400多年前,《游居杮录》一书开头就给出了答案,而今仍不过时。
袁中道爱好旅游,一为远离身边杂事俗事纷扰,荡涤身心;二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山河访胜友,开阔胸襟,增才赋能,融会贯通。我辈偶然起兴出去玩耍,自然没有如此高致,然而,仰慕先贤之心,已悄然有之。
怎么游? 袁中道说:“远游原不为名利事所迫,不若从水为便。然水道又不若自买一舟,载糗粮其上,不论迟速远近,庶几遇好山水,好友朋,可以久淹其间,极登涉盘桓之趣,不为长年辈所促。又江湖间多风涛,惟属己舟,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便莫大焉。”这段话真是太合我们心意,我们无舟,有车啊! 舟车一也! 与袁中道的水路相比,我们的时代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更安全便捷,行得更远。一辆车,几个性情相投的人,从从容容,走未知的道路,观想看的美景,听奇闻异事,尝特色美食,不亦快哉。
准备已妥,出发前夜,我忽然起意,在三袁学习群中兀自说:“明天一早,群里的四位——阿苏、珞樱、紫衣、苌楚,自石首往贵州、云南,开启西南自驾游。旅途中,希望能读完《游居杮录》。”这一决定,未征求其他三位意见,属于先斩后奏,又相当于大庭广众之下下了战书,不读是不行的了。
如此,游山玩水八千里,我们四人于车中、于旅舍中、于观景的间隙,一路前行,一路读书。互相纠正读音,讨论内容,赞叹江山之秀,文笔之美,人物之奇,相当于我们一边访古镇、入峡谷、听高瀑、上雪山、赏平湖,一边随着袁中道泛舟、登山、探友、吟诗、侍花,真个是“远游无处不消魂”。
好巧不巧,我们出湖南后入贵州,再远抵彩云之南,与袁中道书中所走水路完全不同,有时甚至南辕北辙,然而途中总有事物令我们想起他和他的旅行日记,从而不敢懈怠。
行至大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曾是古早的南诏国,大理国,是数百年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古老的青石板路显示出她独特的魅力。几个人一边在老街漫步一边谈论,那袁中道旅行了很多地方,似乎没有到过云南,也应该没有来过大理和丽江。徐霞客还是来过的。说罢,心中稍微为他惋惜了一下。然而,就在游览大理古城的文庙时,我们在百家家训馆,一眼看见了袁氏家风家训展示牌,十分惊喜,立马拍照分享至群里,让家乡熟稔三袁文化的师友们看看。
文友分享了袁中道的一首诗,诗中咏怀先辈,谆谆告诫后人,可谓“中道诗里家风长”,诗曰:“昔我先邵公,高喧凌千春。皎怀若白雪,直节似朱绳。四世承素业,日惟俭与仁。路中悍鬼者,骄奢隤 家声。密饭行绛道,率以自圮倾。乃知安恬素,实为保世珍。吾家有夏甫,乱世解藏身。土屋诵贝叶,千秋为典刑。”这算不算是袁中道对家人的“诗训”呢?
《游居杮录》里记载,袁宗道早早仙去,袁中道亲见二兄袁宏道因病离世,万箭穿心,后敬孝老父,父亲归天后,袁中道当仁不让成为家族事务主持人,操心操劳,写诗训诫后人顺理成章。他曾与侄儿袁祈年书信往返,谈诗论文,交待侄儿“衣冠存古朴,文字尚清新。努力图生事,弃时等弃身。”
然而,作为湖北公安三袁,有更具体的“家教”和“家戒”,明确规定家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今年6月,我随石首文史爱好者一同寻访三袁故里,在梦溪村三袁文化走廊里,拜读了《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则》,这些家教与家戒条目谨严。明白晓畅,以情动人,不仅享誉乡里,更是远播海内外,成为清廉家风的代表。
无论是公安袁氏的家教家戒,还是大理文庙展出的袁氏家风家训,无不强调勤劳与俭朴、慷慨与仁慈、正义与友爱,表述不同,其意一也。
此次旅行,收获多多,在大理文庙偶遇袁氏“家风家训”,由此举一反三,了解更多,不也是特别好的学习机会吗? 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人诚不我欺。
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