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色撩人。汽车从茗杨路进入彭晚村,窗外,蓝天高远,白云悠悠。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晚稻、挖红薯、掰玉米,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交织着丰收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两旁,太阳能路灯像卫士一样挺着胸膛,上面挂着写满标语的彩旗,仿佛是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彭家晚湾是一个有着近200户的自然湾。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溪水清澈,交通便利,是彭晚村村委会驻地。
古树里有故事,故事里有乡愁。参观时,在村口树人坡的那棵枝繁叶茂的老苦槠树下,村主任给我们讲述了彭家祖先北宋状元吏部尚书彭汝砺的故事和他们家族历史。
据彭氏族谱记载,彭汝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从小饱读诗书,志向远大,下笔文辞典雅。公元1065年,24岁的彭汝砺进京赶考,文章才华横溢,一举考中状元。朝廷先后授其保信军节度推官、武安军节度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等职。宰相王安石读过他写的文章后,十分赞赏,举荐其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又擢升其为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等要职。他为官清正廉洁,敢于谏言,揭发利弊。曾提出治国理政十策:“正己、任人、守令、理财、养民、赈救、兴事、变法、青苗、盐事。”名震朝野。
多年前,彭家晚湾始祖丙戊公从阳新县国和乡南宋村彭家晚湾(今阳新县木港镇)来大冶茗山谋生,在衙门当差役。因离家路途遥远,来回不便,择地大茗山下,落籍定居,沿用阳新老家村名彭家晚,并将“十策堂”作为祖祠堂号,纪念先祖彭汝砺,激励子孙后代。600年来,家族后人遵从祖训,笃学力行,诗礼传家,厚德济世,积极向上,历代人才辈出,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心中割舍不掉的永远是对家乡的那份牵挂和思念。建设好家乡,是每一位游子和每一位家乡人共同的心愿。他们有的放弃外面的工作回来创业,办起了制衣厂;有的承包荒山荒地,种上了果树、香稻;还有的成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桑蚕养殖等绿色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村里党员干部和乡亲们一起把家中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家家户户的排水沟不再污水横流。村前的小溪、水塘,也变得清澈见底。湾前屋后道路两旁种满了绿植、鲜花。不仅如此,他们还一起修桥铺路,一起共同集资建起了乡村大舞台,以及小公园、纳凉庭院、健身广场、村史馆、文化长廊等,成为共同缔造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的彭家晚,山水如画,道路四通八达,村庄环境优雅,田野瓜果飘香,百姓安居乐业。一拨又一拨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乡愁是诗,滋养我们的心;乡愁是情怀,铸就我们的精神。
从彭家晚村出来,阳光下,我看见清清的溪水缓缓流过彭家晚正德门;村口的那棵长满疤痕的老苦槠树依然生机勃勃,慈祥的老人带着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笑声不断,好一幅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