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的黄姚古镇不是鸿篇巨制,是一首五绝,是一阕小词,带着一种时光老去的韵味,在那里静静地卧着。
岁月静好,小镇静好。
走进小镇,一湾水就那样静静地流淌着,就如从诗词的缝隙里流淌出来的,带着一种安闲宁静,带着一种书卷气。小镇四周的山绿得醉人,绿得沁人心脾,如碧玉雕琢的一般。那绿色流淌下来,流入古镇,也流入水里。水不是白净的,是绿亮的,以至于流水如一个绝世的女子,披着绿色丝绸,太薄了,遮不住水的肌肤。水就羞涩着,婉约着,款款缓缓地流淌,带着一种小家碧玉的韵味。
古镇如温润内敛的书生,水如温良恭俭让的少妇,两者相偎相依,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水上是桥,一个个桥墩相隔不远,平平仄仄平平仄地通向古镇。人走在上面,一步一跳的,也就平平仄仄平平仄地进入小镇。
进小镇,不是游览小镇,不是观赏小镇,是阅读小镇,是品味小镇。
因为,小镇是竖行文字里的风景,是诗词里的山水。
小镇很老很老,最早出现在宋朝。也就是说,这儿曾有过红牙檀板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曲子响起,有衣袂飘飘的士子在风雨中轻轻走过,走在这儿的青石板上。
那时,楼上一定有姑娘打开窗子,朝下面看吧。那一刻,楼窗上的微笑,如一轮明月一样美好,楼下小巷里行走的人,一定会呆望着,忘记时间,忘记一切,一定有一种“我不是归人,是过客”的遗憾,也有着一种悠远的离愁吧。那种离愁,一定会如镇口的那棵古榕一样丰茂、青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老去,反而更加翠碧,阴浓出一片清凉,日夜出现在游子的记忆里,出现在游子香甜的梦中。
中国的很多古镇,本身就带着历史的深远厚重和文化的翰墨,成为人们行走在汉文化驿路上时时回望的根。黄姚古镇,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有雨更好。
很多小巷,都宜于雨中漫步,如果打着一把竹骨纸伞,就那样走着,慢慢地走着,浑身的烟火气慢慢地就消失了,袭上心头的是一种清闲,一种轻松。
黄姚古镇更宜如此。
古镇的建筑古色古香,石板小巷两旁,立着两堵青灰的石块垒起的围墙。巷子狭窄,如诗词那么齐整,仿佛还押着韵。道路并不笔直,房屋墙壁会时时突出,让小巷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如屏风一般,一步一换景,一步一幅画:有的墙头上露出一根爬山虎的嫩藤,汁液饱满,攀援出一片青翠碧绿;有的冒出一枝两枝花儿,抖落出一片生机;也有的是几竿竹子,清瘦淳朴,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