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热闹的南京路走出,霓红灯一霎那就亮了起来。深秋的上海,仿佛从梦幻中苏醒,开始她娴熟文静而又魅力四射的夜生活。
兴致勃勃地来到夜幕降临的黄浦江边,刚下车,天气还晴朗,转眼间秋雨就悄悄地来了。手举雨伞,踏着潮湿的地板慢慢行走,一些小商贩推着烤羊串的板车和冰淇淋的三轮电动车在江边叫卖,一阵阵臭豆腐和烤香肠味道扑鼻而来。
人们跟随导游,冒雨涌向黄浦江边,任凭江风小雨的吹打,男士不顾衣衫被淋湿,女士在雨伞下再用塑料袋包扎起头发,他们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而来,这些纷飞小雨又算得什么。夜色中的黄浦江,正以她波光潋滟的眼神与游人默默对视。眼前这座国际大都市,这条上海地标式河流实在是太迷人了。
据导游介绍,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和春申江。长约113公里,河床宽300至770米。始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而淀山湖又汇聚了上游太湖流域多条水系,穿过上海市区,然后将上海市分割为浦东和浦西。黄浦江是上海市内航运的主要水道,它在市中心的外白渡桥容纳滔滔而来的吴淞江(苏州河)后注入长江,浩浩荡荡汇入东海。“浦”是古吴语“河”之意,多指人工河。早在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因淞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能停泊在淞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历经史上多次改造,尤其解放后疏浚江河水道工程,使原狭窄水浅的河道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还可容纳万顿巨轮停泊的热闹动人场面。现代的黄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市绚丽的人文景观,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是集隧道、桥梁、航运、饮用水源、排洪、渔业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河流,年客运量突破600万人次;是大上海一张魅力四射的名片。
踏着潮湿的地板走到江边,透过朦胧的雨雾,遥望直指苍穹的电视塔,我被主体两个葫芦形状的建筑艺术造诣深深地吸引住。旁边游客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你看,多美的电视塔,多美的夜景!
顺着灯光闪烁的建筑物投进江上的倒映,目光再移向远处,这时,导游提高嗓音:之前,黄浦江水上交通十分不便,自1971年建成第一条松浦大桥后,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直至2005年松浦二桥陆续建成。黄浦江几乎以每两年建成一座大桥的惊人壮举,改写原上海黄浦江上无桥的历史。
黄浦江由吴松、黄浦、长江共同组成三夹航道,从十六铺码头至秦皇岛码头,航程约一个小时。你可以浏览万国建筑博物群、浦江东方明珠、金融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陆家嘴标志性建筑和国际客运中心。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三栋国际级的高楼,彰显着大上海的金碧辉煌。濛濛的烟雨,在浦江两岸纷纷洒洒,一艘艘游艇从江面划过,粼粼的波光向两岸扩散开去,浦江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缓缓飘动。灯光灿烂的江边,到处人头涌动,人们在慢慢地行走,远远地眺望,琼楼倩影尽收眼底。
面对眼前的繁华,人们或许不会忘记过去那段悲愤的历史吧,道光二十五年(1845),上海沦为英、法、美等洋人的租界,在帝国列强铁蹄的践踏下,曾经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一边是狂歌劲舞,纸醉金迷;一边是民不聊生,江水呜咽。直至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历时百年历史才得以改写。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和她的黄浦江洗雪洋人统治的屈辱,从此走进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进程。
今天的黄浦江已经打造成一条贯通古今、奔向世界的河流。她的繁荣昌盛,不仅得益于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还得益于苏州河这条来自太湖源源不绝的水系,得益于黄浦江的热情拥抱和甜蜜的润泽。上海这座世界享有盛名的城市也因江而兴,因水而美,因桥而旺。
当我正陷入沉思,上海那座建于1893年的海关钟楼,突然响起《东方红》的报时乐曲,伸手看看表,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导游提醒游客上车前往住宿地。此时,面对这条多情而又缠绵,古老而又年轻,豪放而又内敛的黄浦江,我仿佛一个行走千里,远途跋涉的流浪汉,默默地伫立黄浦江边,迎着扑面而来的江风小雨,让黄浦江的波澜在胸中激荡。
作者:郑亚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