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公园最初吸引我的是它清幽的自然环境,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林荫中曲径高低交错。但是最让我流连忘返、成为常客的,是这里的书香味道。碑林步道野趣和雅趣相得益彰,园内处处散发着楹联文化的浓郁气息。
从公园北门进来,拾级而上,你会看到台阶高处矗立着一座古朴庄严的一正两侧三门牌坊,正门正面刻有一联:
石枕苍流,鱼跃龙腾,滚滚滔滔抒浩气;
峰披翠秀,鸟鸣蝉唱,郁郁葱葱酿清风。
横批:秀溢三湘
此联为鹤顶格嵌名联,上下联第一字嵌入“石峰”地名。石峰山南临湘江,占地153公顷,主峰海拔167.38米,相对高度120米。山虽不高,但错落有致,或平缓,或陡峭,享有新城“绿宝石”的美誉。上联突出石峰枕江而卧的地理态势和磅礴气势。下联则着力表现石峰之“清”之“秀”。此联巧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峰大气、清秀的突出特点,不失为一副好联。美中不足的是,上下联末句前四字失对了。也许是镌刻制作时的手误,只需将“郁郁葱葱”改为“葱葱郁郁”即可。
正门背面也刻有一联:
得意云霞留雅兴。
多情松鹤约重游。
横批:心醉神怡
此联运用拟人手法,将“云霞”“松鹤”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行为,形象生动。人们游园后从此门返回,抬眼看到的是,云霞是那么得意,雅兴正浓,松鹤是那么多情,在相约重游,游园值、亲和力经此联一点,瞬间爆棚。只是有点小遗憾,因为这两副对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两个横批如果能从右往左书写会更完美。
再登石阶向上攀行,穿过碑林亭就是碑林步道了。碑林步道长约1500米,道边次第竖立着40余组花岗岩石碑。石碑造型各异,其上镌刻有近代书法名家的翰墨,其中有楹联17副。沿步道边走边看,最喜欢的是一头一尾一中间的三副联。
打头的是一副五言联:
观景攀云路;
寻芳上石峰。
攀尽云路可观美景,登上峰头可赏奇芳。读此联,会引游客共鸣,顿生游览之兴,激发登顶豪情。
收尾的是一副四言联:
极风云壮;
得山水清。
此联应是从古人“得山水清气,及天地大观”一联化用而来,联短而精,一“壮”一“清”,把握精准,概括传神。“得山水清气,及天地大观”出自清代名仕吴青题于无锡惠山至德祠的一副对联。
中间有副四言联也叩击人心:
峰凌河汉;
石压响铃。
此联虽短却极具气势,有石峰特色。据民间传说,舜帝南巡察看湘江水情经过株洲石峰头,所乘龙驹脖子上的铃铛掉落山岭,土地公公将铃铛收下,埋于一巨石之下。当有人踩踏巨石时,便会发出响声。八十年代株洲城区扩建修路,这块巨石被炸碎,但没有发现石下铃铛。
其余联作也各有特点。其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一联出自《笠翁对韵》。“四围黛色檐头出;一阵花香竹里来”一联化自宋代王奇《绿荫亭》诗句“四围山色檐头出,一带泉声竹里来”。1987年,我国著名书法家李铎游石峰公园蔷薇小观后,欣然题联:“四围黛色篱边出;一阵花香竹里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一联出自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意思是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这个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
“地灵宜久处;山好可常游”一联出自李泽遗“题遂宁广德寺”。
“心如流水静;意与白云闲”一联化自明代高攀龙先生的《枕石》诗句“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不过,既是流水何来“静”,不如“净”字好。
“野竹过雨;轻燕侧风”一联意思是野竹任凭风雨吹打摇而不折,燕子在风中斜身轻捷地飞行。比喻北碑书法的瘦劲跌宕而不失其风流翩翩的韵致。
“波澄鱼听月;林茂鸟谈天”一联化自苏州石湖余庄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据闻由清末诗僧八指头陀敬安诗中的“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诗句,修改数字,遂成石湖余庄联。该联用拟人手法将“嚼月”改成“读月”,“眠云”改成“谈天”,鲜明地衬托了环境的幽静、清丽和妩媚,蕴涵了浓厚的书卷气。
“竹雨松风梅月;琴声鸟语诗情”一联出自华艺芗题渔庄联。此处书家写的“梅”字用的是“梅”的异体字“楳”。听说有不少游客把这个字误读为“探”字,而“探月”是动宾结构,其它五组词均为偏正结构,在结构上与“诗情”就不相对了。
从碑林步道中段向下行,可游览“蔷薇园”景点,“蔷薇园”大门正面楹联“雪点红梅横小院;风吹绿柳覆平桥”化自《笠翁对韵》“雪点寒梅横小院,风吹弱柳覆平桥”,只改动了两个字,把“寒”改成了“红”,把“弱”改成了“绿”。大门背面楹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则出自唐代宋之问《灵隐寺》中的诗句。园中“碧荷榭”柱子上也有副联“陌上芳春,弱柳当风披彩线;池中清晓,碧荷承露捧珠盘。”此联也是出自《笠翁对韵》。
从碑林步道中段向上攀,则可登上石峰公园的主峰。峰顶有景点“云峰阁”,云峰阁入口挂有一副联“品茗茶,揽胜景,悠然自得;邀亲朋,会好友,乐在其中。”此联意在表达登临之乐,但个人感觉立意稍显平淡。
作者:张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