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镇迈哉东村的碉楼。
雷州市英利镇昌竹园碉楼。
碉楼也称炮楼。它是雷州半岛旧时乡村用来防卫的产物,现在是古建遗迹。穿越时间隧道,追踪历史风云,雷州半岛的碉楼虽然没有开平碉楼的壮观与闻名遐迩,但也承载着许许多多半岛人的乡愁。
近年来,笔者利用空闲时间走访雷州半岛各大乡村,寻找“散落”于乡村的古碉楼。在每条有碉楼的大村,向村中老人咨询碉楼所建年代及其作用,都说是清末民初所建,防贼躲避用的。从走访所获的信息印证,碉楼的确是当时雷州半岛乡民防卫护家的“挡箭牌”。
据史料记录:雷州境内的徐闻,旧时俗语读作“查蒙”(壮语,意为“河口”)。徐闻处于遥远的海滨之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直是野兽和土匪出没的地方。从清中叶到民国初年,历时200余年,其间,出现了占山为山、横行乡里的贼寨。那一历史时期,山贼盘踞徐闻,匪乱整个雷州半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雷州半岛众多有条件的乡村纷纷建起了用来护村的碉楼。
碉楼大多是砖木结构,个别村庄有夯土墙结构,一般是二层以上,各层用木条为模架而铺垫着木板。碉楼四面有瞄眼孔和炮眼孔。笔者采访大村落,获悉当时这些村不但有碉楼,而且有夯土围村墙及入村闸门放哨设施,还有值夜勇士巡逻。他们主要持有短大刀、藤牌(盾牌)。如城月镇家寮村,那一时期土匪团伙路经家寮村即闻风丧胆,因为该村“武装力量”强过贼伙力量;太平镇仙村,于清末组织专人队伍,操练大刀藤牌的武功,藤牌为护身物品,大刀为攻击器具。与此同时,仙村那时还对有功于防卫的人员给予表彰,并且把事迹记载于族谱中。笔者查阅仙村族谱,发现那时有一位壮士,名叫“徐深锋”(藤牌能手),因他对村抗匪有功而留芳于世。雷州半岛昔年匪乱,也激发了许多乡民保家爱乡的勇敢精神。
当前,探讨雷州半岛的碉楼文化,更让人感慨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年代的幸福!
作者:徐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