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火炉”之称的成都,被一场透雨浇灭了闷热。我冒雨来到位于青羊区青华路的杜甫草堂。
草堂南门上方悬挂“杜甫草堂”牌匾,两侧则挂着两幅对联:“万里桥西草堂佳句如新宛见卜居之兴,百花潭上水槛苍波依旧长留怀古之思”;“游宦上峨眉看浣花溪畔濯锦江头合构草堂小住,置身参稷契忆万里依人百年伤乱只将诗卷长留”。
两联是杜甫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解读与延伸。
草堂是唐代诗圣杜甫颠沛流离一生中犹为重要的驿站和居所。居住了近四年,写了二百四十多首流芳百世的诗。
占地面积约三百多亩的草堂,始建于唐肃宗元三年(760年),距今已1400多年。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我在草堂中徘徊,百花潭上盛开的荷花,露出嫣红或素白的笑容,硕大的擎雨盖上点缀着晶莹剔透的水珠,随风而滑动。雨打竹林的淅淅沥沥声与美仑美奂的鸟语虫鸣,彼起始落,如梦如幻。千奇百态的花草婀娜多姿,争奇斗艳,香气扑鼻,陪伴着诗童抑扬顿挫的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种类繁多、高耸入云的大树对应着小桥流水,连廊幽径。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亭台楼阁参杂着低矮破旧的草房,是多么的不般配,又是多么的相融。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我录下诗史堂门前的对联后,伫立于诗圣塑像前,肃然起敬,激情澎湃。我钟情于唐诗,经年研读、朗诵,能熟背二百多首。其中杜甫的七律、七绝、五律近四十首。且大多数是栖居草堂时所作。也许是性格使然,杜甫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伟大诗人,顶礼膜拜。诗歌风格是我的首选。沉郁顿挫,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我喜欢他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杜甫创作七言律诗,在全唐诗人中最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堪称历代典范之作。
我痛惜诗圣凄苦的人生,空有满腹经纶和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却妻离子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远大的理想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残酷的现实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敬佩杜甫的笑对人生: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感叹杜甫郁郁不得志时的借诗寄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天赋异禀、胸怀大志、淡泊名利、直面人生。他的品质、品格、风范,令人高山仰止。才如浑金璞玉,学若行云流水,良贤被拒庙堂之外,一身正气无缘公卿,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在杜甫面前,谁敢说自已怀才不遇、命运不济?
我与偶像四目相望,两心交融。一字字诉衷肠,一句句吐心声。
我在诗史堂上凝神静气地浏览了三个多小时,一千四百多首传世之作,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醍醐灌顶。又仿如浸淫在诗的海洋中,欲罢不能。
花径是连接草堂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客人到访的必经之路。到访者络绎不绝。不善待客之道的我沿着小径吟诵“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我来到草堂的西北角,经水槛,穿月洞门,过曲桥,走进绿色掩映的一览亭。西岒的雪和东吴的船已不见踪影,却留下耳熟能详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千秋,草堂曲廊堪比颐和园长廊。古今骚客墨宝目不暇接,赞美与感叹穿越时空,无不动容。
雨停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晚霞与彩虹相映交晖,七彩笼罩在草堂上空。我不情不愿地离开,留下拙诗一首:
万里桥头何处觅,百花潭里百花痴。
推窗不见船和雪,平地陡增祠与碑。
盛世游人花径窄,历朝骚客曲廊危。
四年二百四经典,借问谁家得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