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饱水”之后的黄豆。
▲味道香醇的乌石酱油。
▲工人把泡好的黄豆从缸里捞出沥干水分。
见到香如故晒油坊负责人李新昌时,是在位于陆川县乌石镇龙化村的厂房里,他和工人正忙着浸泡黄豆,水中豆粒“喝饱”以后,已撑圆了“肚子”。
“这是今年第二次煮豆。5月煮了一次,根据销量来煮。”李新昌告诉记者,话语未了,灶火已燃,锅中热腾腾冒着白汽。趁着火,老师傅吕玉聪招呼同伴一起将沥水后的黄豆哗啦啦地往锅中倒。
“得用大火使劲烧上几个小时,都是按老传统的方法制作酱油。”吕玉聪说,黄豆蒸熟以后,取出来放凉后和面粉搅拌均匀,放入适合制曲温度的房间里发酵,一个礼拜后看到豆子变干,长满了菌曲。那时,再用像龙头水一样清澈的盐水浸泡,之后就开始了乌石酱油最重要的环节——晒。
“全凭酱料师傅的手艺和天气,更离不开好的阳光,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吕玉聪告诉记者。秋日的阳光下,数十个装有酱料的大酱缸如棋子一般摆放在露天晒场中,透过玻璃,似乎可以看到一粒粒豆豉正在进行着神奇的转化。
百姓开门七件事,酱油占其一。
作为广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乌石酱油酿造技艺,由来已久。一个神奇的传说伴随着酱香已流传了300多年。据说清朝时,从福建方向来了个聪明漂亮的夏姓姑娘,投宿在当时的乌石街边,后来在乌石镇安居乐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黄豆拌上糖水煮熟后留存一段时间,会有一股香味飘出来。此后,经过大半生千百次的反复试验,她终于配制出一种味道甜香的液体。夏姑娘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后,才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得意门生。
“这股浓郁的豆酱香味,是乌石酱油与市场上其他酱油的本质区别。”吕玉聪告诉记者,他们坚持晒制一年,这会让油氨基酸更高、味道更浓、香味更醇。“晾晒的时间没有标准答案,全凭师傅经验。像我这里,有一缸已经晒五年了。”
作者:张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