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峤山,又被称为“南山”或“峤山”,是佛、道、儒三教圣地,内涵丰富,百家争鸣,文化包容而开放。早在宋代,就有大文豪苏轼不远千里前来寻访在此地修道的好友邵道士;明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的大旅游家徐霞客把都峤山看在眼里,记在游记里。作为一位在容县工作生活多年的外地人,我早已把这里当成故乡。多年来,我曾经多次登上都峤山游览容州山水胜景,每一次前来游览都有新的惊喜。
这次,我们从一个名为“虎头关”的入口进都峤山。汽车从容城往石寨方向的二级公路左转进去,沿着山谷肠道开行一段,顺坡而上,绕过山脊,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关口。此关名为虎头关,关隘前有一联:“虎踞峤山皆圣迹,头瞻古阁眺容州”,笔力遒劲,如猛虎下山。把车停好,沿着关口往上步行,数里山道曲折蜿蜒,盘旋层层叠叠直上峰顶。山道边,泉水从山涧滑落,捧起一束洒到脸上,是清爽清凉的味道。
抬眼望去,只见南山峭壁如刀劈斧削,层层沉积的丹霞地貌的红色纹路在日头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瑰丽无比。《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盖都峤之形,其峰北穹高顶。南分两掖,如垂壁直下,下兜成坞,而清塘一方当其中焉。两掖石崖,皆重叠回亘,上飞下嵌,若张吻裂唇。”游记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千年之前的南山,也展现了至今风貌依旧的南山。
都峤山最独特的景观,是许许多多历经千年风雨剥蚀、隐藏于山中的岩洞。洞天里有多位先贤古人留下的墨宝真迹,让前来参观的人受到文化的熏陶。苏东坡曾在此地挥毫留下诗词,徐霞客写下了《粤西游记·都峤山》,都对这里的风景赞叹不已。诸多岩洞中,最出名的当是娑婆岩。这是都峤山群峰中灵气最盛、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个岩洞。传闻,苏东坡就是在这个岩洞里和好友邵道士围炉饮酒,吟诗作赋,畅叙幽情。只是娑婆岩山高路险,后来徐霞客来到山脚时,感叹“岩高路绝,可望不可上”,留下遗憾。
山中至今还有隐士居住。他们虽然年纪稍大,但是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隐士们秉持“自然的就是最好馈赠”的理念,生活所用都非常简朴。住的地方是某个岩洞,只简单地用土砖围起,在内架板当床,挂布为门。用的也非常简单,生活用水是从岩壁上渗下来的,在地面上砌起一个一米见方的石池用来接水。岩洞前的地上,种着一些满足日常所需的青菜。有游客来时,就稍加引导、略作介绍;没人来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朝沐阳光,夜宿岩洞,修心养性。
行至峰顶,有一个宽广的平台,平台对面就是都峤山庆寿岩,岩身上刻着一个大大的摩崖石刻“佛”字,整个字长达百米,一笔一画笔力苍劲,雄伟有力。为了看日出云海,我曾多次早早地爬上此处,站在山峰上,望着脚下和对面连绵的云海。日初升时,云海上方浸出一股如正被炙烤的木炭般的彤红。旭日秀丽,江潮翻涌,云海壮阔。只觉得山水亲密,旷野有度,温暖极了。
山水之美,古来共赏。当年东坡居士题字的岩壁,而今我们也用目光深情凝视;霞客先生驻足的山峰,如今我们也用脚步努力丈量。梦中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载之前的宋朝,和东坡居士一起饮酒赋诗;回到了明代,和霞客先生一起遨游山水。
只愿成为一名在南山打柴的人,听风听雨吟诗赋联,看山看水品百态人生。
作者: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