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忆起那忙秋的日子来,仍幸福满满。
“三春不赶一秋忙啊!”
奶奶的这句“老话儿”往往在每年立秋的前日就开始唠叨了。接下来,奶奶就会研究着好吃又解暑的“井拔”西瓜和熏蚊子用的半湿香蒿,掂对着园里的蔬菜,准备立秋日的那顿饺子了。
立秋日,早早起了,奶奶和面,妈妈把角瓜去皮擦丝,用盐杀水,再把芹菜择叶焯水切细准备做馅儿。爸爸抱柴烧水,奶奶就带大家围着大面板坐下来。虽然没有肉,可是随着妈妈筷子的搅动,盆里的素馅儿还是把咸鲜的香味儿不断送进我的鼻子里。
热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奶奶说:“这是立秋饺子,吃了它,抓点秋膘,干活儿抗累,三春——”“不赶一秋忙啊!哈哈……”我们大家抢着说,于是,着了魔似的,打这立秋饺子吃完开始,全家人真的就陆续忙了起来。
起初是奶奶忙忙活活地收拾起园子里的蔬菜,茄子、油豆角、长豆角、南瓜、角瓜、土豆……切片儿的切片儿,切丝儿的切丝儿,盖帘儿上、丝袋上、晾衣绳上,铺的铺、挂的挂,全都是晾晒的秋菜。我拿着一个大蝇甩子,跳来跳去地赶苍蝇,一下一下,扇起满院子好闻的青菜香。
第一场清霜下了,妈妈和我们也忙碌起来了。妈妈用一个大土篮,装着大小黄瓜、半青半红的柿子、辣椒和几乎全生的香瓜。选那些硬的柿子黄瓜,装两个小筐,竖进土豆窖里,放上个把月完全没问题,熟透了的才给我们吃。园子里的芹菜、雪里蕻、萝卜、白菜和各种菜秧也都得拔下来了。这边,妈妈带着我们修理各种青菜,洗净了放在阳光底下晾干水分,腌在坛子里,留着冬天吃;那边,爸爸就忙着把收过的园子耙平,用石磙子压实,淋一遍水,再压实,这样反复碾压得放光了,就让它自然风干了做打谷场。
爸妈总会选一个响晴天儿,把收好水分的白菜和雪里蕻用大缸小缸腌起来过冬。二姐用一把剪刀把红彤彤的海棠果剪下来,挑大个儿的码在一个小缸里留着老秋吃,小点的,也学奶奶的样子切片儿晾晒,等冬天里下雪了,咬上一片海棠果干,那又酸又甜又有嚼劲的幸福,就会溢得满嘴满心了。
爸爸妈妈带着哥姐去割葵花头和高粱头了,奶奶就领着我在家里收拾其他蔬菜。奶奶拿一个大针纫上麻绳,把红辣椒穿起来,我也拿一个小针纫上棉线,把红菇娘穿起来。很快,我和奶奶手里就都有了红彤彤的一大串了,挂在房檐下,火苗一样,暖烘烘的。奶奶又编蒜辫子、毛葱辫子,把园子里吃剩下的黄苞米和白苞米也都编成一串一串的。晚上爸爸赶着牛车回来时,我家房檐下已经红黄白紫地挂起了好多串。听着妈妈的赞叹,奶奶脸上竟然露出了和我一样又得意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嘴里却还是那句老话:“三春不赶一秋忙啊,不抢着拾掇,好东西就糟践了。
等高粱葵花都打完了,扬清了,簸净了,装进口袋了,空出了打谷场,该掰苞米了,农家最忙碌的时候才刚刚到来。你看吧,田里,路上,村头,场院,三五成群的忙碌身影和装满了苞米的大小车辆,热热闹闹地绘制出一幅东北大地上特有的丰收景象。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将近两垧地的苞米,除了奶奶,全家上阵也得掰上半个月二十天的,况且除了星期天,哥哥姐姐只有放学后才能下地干活。爸爸赶着牛车走了,我们这边就得拼尽全力掰一阵子,好在爸爸回来时又攒够一车苞米,直接装车不耽误功夫。我抱怨说,为什么这么着急啊,等爸爸回来一起掰不是更快,哥哥就笑我不懂统筹方法……
小孩子干了一天活儿,累是真累,可是回家路上,仰躺在苞米上,听着牛车吱扭扭一路轻响,看丝丝缕缕的白云,慢悠悠地在蓝天上飘,西边红彤彤的晚霞热情地拥抱着血橙色的大太阳,就会有说不出的开心。晚上吃上一碗奶奶特意给我们做的热汤面,听着吃饱了的鸭鹅嘎嘎的叫声渐渐低下去了,在时有时无的秋虫声里,后背一挨上热炕,瞌睡就来了。第二天早起,就又是欢蹦乱跳的我了。
最怕的就是夜里下了雨,早晨再上了霜,苞米叶里汪着一兜水,攀住一穗苞米,稍一用力,棉线手套就湿透了。不戴吧,手冻得猫咬似的疼,戴着它吧,那手套又湿又凉,有时还会冻上冰碴,手一样冻得难受,用不上半个上午,手就被泡得抽抽巴巴的。好在奶奶心疼我们,总是把园里最普通的蔬菜变着法儿地做给我们吃。看我们吃得香了,奶奶就发出她特有的连成串的笑声:“三春不赶一秋忙啊,都累成啥样了,还不得做点好的给补补啊!”
终于等到所有的苞米都运回家了,雪也就下来了。这时,打谷场的一角,奶奶抢先扒好的苞米已经堆成一座金黄色的小山了。我们也坐下来扒苞米,爸爸还要去田里,把苞米秆割倒、捆好。
月光下,我们扒着苞米,咯咯地说着闲话,竟然感觉此时的活儿都算是歇气儿了。心里想着扒好的苞米金黄金黄地装进爸爸用木杆做经、葵花秆做纬搭起来的苞米楼,与红彤彤的辣椒菇娘串、紫乎乎白生生的葱蒜辫子你呼我应的样子,就像我们,大大小小的,在秋收中,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至此,农家的忙碌还远没有结束。可是,一家老小心在一处,虽然忙,虽然累,却是其乐融融。
如今,回忆起那忙秋的日子来,仍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