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阔别了三年的李子柒,再次用镜头唤起了全球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惊叹。在她的视频里,山水田园与非遗技艺交织,仿佛一幅活的水墨画卷,在时间的深处缓缓铺散开来。
看到评论区中世界各地语言交错的称赞,我心中忽然想起了另一门同样承载着中华文脉的艺术——布袋戏。这项技艺虽少为人知,却以掌中江湖的形式,传递着千年的忠义与柔情。
布袋戏,因木偶头以木雕制成,身躯用布料制作而得名,又称掌中木偶戏。操偶师伸手入偶,在十指翻飞之间,木偶便有了生命,或仗剑于风霜刀光之中,或哀叹于江湖情仇之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早在宋代,掌中木偶戏便已登上了宫廷的宴会舞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布袋戏,源于明朝的福建泉州,而“功名归掌上”的传说,更为这门艺术增添了几分传奇。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屡试不中的秀才梁炳麟,久困仕途,心生倦怠,一日他梦到一位老人写下“功名归掌上”四字。他以为此为天意,但数次科考仍名落孙山。迷惘之中,他开始学习傀儡戏,并自创用手操控木偶的表演形式。凭借着他深厚的学识和才情,布袋戏迅速风靡一方。他方才明白,“功名归掌上”并非指科举功名,而是指他用掌中木偶的艺术形式开辟了新的天地。
2016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布袋戏。那是一场展览会上的舞台演出,幕布拉开的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江湖世界震撼住了。主人公素还真头戴莲花冠,身披紫衣,手握长剑,偶头的眉目之间透着一种从容的决然。他缓缓抬手,动作细腻如流云般自然,操偶师的手指仿佛在赋予一个木偶以新的生命。随着低沉的台词响起:“有时候,即使刀剑在手,天下无敌,也救不了想救的人。”那一刻我的心,也被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
那段时间,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去看展览,原本只是为了散心,排解掉抑郁的情绪。可素还真的话让我顿悟:世事无常,即便身怀绝技,仍有许多力所不能及之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如素还真般,坦然接受,笑对人生。
布袋戏,是掌中的艺术,也是人生的隐喻。那些木偶,虽为木石雕成,却在操偶师手中焕发生命;那些江湖,虽为虚构,却满载人间真情。在掌心里构筑的江湖,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美德。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它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与传递。
田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