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晓雾散绮,风日淡洁。朝辞浏阳城,驰入浏东公路,车行约四十余公里,象形山景区路标,醒然入目。循示左转,进入景区,极目远处山势,显然由过来的平缓娴静,转而顾影弄姿,或行或奔,或立或卧,或俯或仰,风貌各异,仪态万千。那形如巨兽的丹霞岩壁,拔峭于清溪之滨,轩然霞举,气势不凡。涟纹碧波,倒映着石壁山峦,更见瑰伟神奇,令人精神焕发,兴致昂然。
那巨大麒麟,滿腹斑然。无数个形态各异的洞窟,错落其间,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圆或缺,星罗棋布,鬼斧神工,奇幻莫测。我久久地端视着,探究着,遐思着这些功参造化,自然天成的洞窟,感叹天公赋大美于山水之间,让仁者智者尽得其乐。
每每出游,往往会有一种好奇心驱使我探微索隐。眼前的峭壁、洞窟、深潭、碧涟,特别是那穴罅与风水相呑吐时的浪花与声响,让我心中涌现出东坡先生的《石钟山记》。山名石钟,其缘由郦元曾有记述:“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十六个字的概述,确实太简,一直令后人质疑。五百多年后,苏东坡则于月明之夜,与长子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穷其奥赜,探明究竟,终得真释。想到这,我们欣欣然登上小舟,企图以昼泛麒麟山,去体验一下苏东坡夜泛石钟山的情境。
舟迫麒麟山脚,景象持异,紫红砂砾凝结陡壁,古拙苍劲,坚毅雄强。放胆仰视,悬岩百丈,危危欲倾,令人胆寒而不敢久视。正如东坡先生于石钟山下所见:“大石侧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舟入水弯,高窟笼罩。同游朋友斗胆振臂高呼,洞穴訇然相应,良久不息,令人心悸。东坡先生也曾对此描述:“大声发于水上,噌咗如种鼓不绝,舟人大恐。”究竟声发何处?东坡先生“徐而察之",原来“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地。”
回舟沿绝壁浮游于碧涟之上,我们静下心来,凭依小舟,聆听着悬岩、丹窍、石罅、轻风、水波合奏的乐音。天籁之音,款款入耳,好不惬意。难怪苏东坡对石钟山下的音响,赞叹有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鎝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何等美妙的乐器和乐音啊!因此,我以为,唯有用心于山水者,方能得山水之乐也。
沿着游道溯流而上,河岸芳草如茵,杂花绚丽,古木新树相间有致,虽是高秋时节,依然泛绿吐翠,争荣竞秀。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如縠如锦。顿见大象,雄踞对岸,巨型象鼻,高悬百寻,直插河中,酽然吮吸着滔滔清流,河面泛起重重银浪,滟潋可观。走向正面,仰望大象雄姿,魁伟宏拔。它双眼微眯,俯瞰你我,威严有度而又亲和有加。我驰思遐想,莫非普贤菩萨将自己的坐骑赐予这秀美山乡,让这恬静的村庄弥漫着灵瑞气象。
仰视着天然的大象雕塑,我分明感悟到大象的坚毅刚强、稳健持重、温训善良。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它赋能以力量与康强。太平有象,游客们争先与大象合影,我们当然也在大象前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萦绕于象形山下是一条美丽的金坑河。清末黄徵《浏阳乡士志》云:“金坑水源连云山火子坳,东南流,合百丈漕水。百丈漕壁立数十丈,水从上沸,远望如布,二水既合,行二十里至金坑。”可见金坑河水源于高山飞瀑,汇漕壑醴泉,源洁流清,明净甘美的小河或深潭澄碧,或清浅漾波。至浅滩泛流,波光弄影,涟漪摇曳着光滑的鹅卵石,让人眼花缭乱。
拦河石坝之滨,风景如画。坝上波澄黛蓄,清澈剔透,静如处子;坝下飞雪溅玉,银光闪耀,动若蛟龙。古老筒车,运转悠悠,水雾撩人。游客争相拍照留影,你来我往,人景相亲,了无暇隙。
沿河而下,过石桥,行数百米,右侧登山,山岑苍翠,林木深秀。须臾间,见半月形洞檐磅礴于前,岩壁有杂花翠缦,攀附其上。洞窟幽深,烟雾缭绕,宛如神仙境界。出岩洞登钟鼓亭,极目远眺,青岑拥抱着满垅金黄,果园挂满了累累金桔。稻香、果香,随着轻飏飘悠,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好一派田园风光,好一派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