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是第53个世界邮政日。在这一天,人民日报微博发文《中国人的书信有多美》,介绍了几封人们熟知流传甚广的优美书信,这则新闻上了热搜,引起了热议——中国人的书信到底有多美?
第一封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这是林觉民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封书信是《夏明翰写给母亲的信》:“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援。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这封家书,是1928年3月夏明翰在狱中写给母亲陈云凤的信,表达了对母亲的拳拳爱心,体现了甘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这是赵一曼于1936年8月2日牺牲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一封信,这160余字的家书,字字断肠,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歉疚和期望之情。
此外还有,毕业生陈琪写给张桂梅的信、“神秘”阿姨写给消防员的信、白血病男孩父母写给捐献者的感谢信、航天员刘洋出征前写给孩子的信、烈士白建刚儿子写给父亲的信、妈妈写给苏翊鸣的信……
许多网友读后感叹,这一封封书信,短短的几张纸,思念之情由此倾泻而出,写信的人饱含深情,看信的人满是思念,“慢节奏的等待,在那个时候就是一种信念的寄托”“所以我总觉得写信是件多么好的事啊,认真又浪漫的言语,无声……”。
从文化价值上看,书信具有天然的真实情感性,这正是人类书信文化的本质意义。我们知道,书信曾被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情感、内容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书信写作中那极强的个性化的表达、抒情的多姿多彩,以及鲜明的艺术审美化,被人们看做是极好的书翰文学。比如,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朱自清、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他们许多作品便是由书信体裁写成的,像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相信不会陌生吧?
可如今,对于写信、读信乃至欣赏书信这样的文化,我们似乎不再有时间和精力了。我们写信的方式已跟得上时代,我们的风格与精神都被打上了时代的标志和烙印。随着技术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用笔越来越少。我们的书信形式基本上已经电子化,使用的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传统的通信方式所具有的优美的修辞、亲切的笔迹和情感的期待等,似乎已经消失——现在,还有多少人手写家书,又有多少年轻人会手写情书呢?
诗人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的,当无数美丽的、雅致的信笺摆放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否还珍存那样一份美好的情愫,拥有那样一种文化的情怀,我们还拥有书信带来的情感和温度吗?我们是否可以静下来,认认真真写一封信、读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