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在异地求学的我,颇有些尴尬之事,总有些同学分不清我到底是“钟山”人还是“中山”人。当然,也有同学宣称了解钟山的,但只不过知道钟山有个卷烟厂,还有个监狱罢了,这使我心里萌生了些许难以言表的滋味。36年后,不时有老友来电,盛赞钟山的新貌,他们知道了百里水墨田园、钟山状元峰,知道了花山水库、周家脑红豆杉,知道了玉坡牌坊、龙岛石刻,还知道了两安盘王节、沙坪门唻歌……从朋友们洋溢着兴奋的话语里,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动。是的,从城镇建设到自然风光,从现代文明到人文精神,钟山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他乡人的心里,这应该让我们引以自豪了。
清澈的富江如带如练,缓缓地穿过县城中部,两岸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还有青葱的田地和耸立的高楼,一阵风吹过,一股清香的泥土气息迎面扑来,直沁心脾。钟山儿女,生于斯、长于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切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安详,那么的和谐。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信步踏上大世界大厦楼顶,极目远眺,看天边云卷云舒,烟雾茫茫;眼下高楼林立,层层叠叠,街道横贯西东井然有序,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道路被两旁的绿树掩映其间,在阳光的照耀下,错落地闪着光。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农家子弟,我有幸去过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到过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感觉最好的还是钟山这种逐渐城市化而又不失乡村气息的县城,它安静恬淡,从容稳健,人们悠闲自得却不失意气风发,县城玲珑小巧,却愈发精致秀美,是钟山人的精神皈依。
36年的变化,凝聚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浸润着钟山人民的喜怒哀乐。在西路和中路,感受现代化的气息;在北环路、滨江路,彰显着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在西乐街和城都街,依然可以寻找到年岁已久的印证。它们或是充满故事的蜿蜒小巷,或是略显拥挤却记录着百姓真实生活的老旧民房,或是推开门发出的“吱溜”声,抑或是坐在自家门前无可奈何地看着子孙们调皮捣蛋却依然面带微笑的老人……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不断交融。钟山就是在这样的嬗变中,日渐成长,日渐成熟,风采宜人。
钟山文峰塔,建于乾隆五年,坐落在老水泥厂旁边的小山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文峰塔曾几度被毁,当下之塔,系1995年所建,塔高九层,有20多米,塔身呈六角形,砖混结构,青砖红墙,塔顶盖绿色琉璃瓦,熠熠生辉,倒影在清澈的富江上,此景何极,有诗为证。“东风旭日照映红,江色秀丽毓苍穹,塔镇西方驱邪气,影入东水蟠龙宫”,“东江塔影”之谓,由此而来。历史上的钟山县城治所,坐落于“小钟山”下的城肚街,富江河水,绕着县城,从北向南,直泄而去,流到文峰塔处,激流才被拦截,折返向东,与东面的“灵龟锁水”遥相辉映,各司其责。勤劳善良的钟山人民,在文峰塔下,在“小钟山”下,在富江两岸,迈着匆匆而稳健的脚步,行走在幸福的路上,风雨兼程,生生不息。
受时间眷顾的钟山大田戏台,守着金黄的稻田,守着纯粹的民间智慧,还守着人心的沧桑变化。大田戏台,属于典型的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溪环流,黛瓦青砖。戏台上绘有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牧童樵夫、文臣武将;柱梁构架之间,鼓石垫柱,八仙贺寿,双龙戏珠,双狮呈瑞,葫芦作顶,吻兽扶角。站在戏台前,声声曲调好似从遥远时空穿越而来。台上喜笑怒骂,乐声悠扬,唱腔婉转;台下商贾云集,乡贤百姓,老少妇幼,其乐融融,好一幅和谐婉约的乡村图卷。典雅庄严的大田戏台,凝聚了民心,传承了文化,让文化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这一方水土。如今的大田戏台,在古榕、古樟、池塘的掩映下,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活力,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悠悠江水,无语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再也没有什么能像时间与河流这般相似了。站在文峰塔所在山上的最高处,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回望钟山县城,我们看到了河东新区崭新的容颜,一片生机,一派盎然。
蒙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