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亲是平凡的,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伟大的。
我的父母亲是平凡的,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伟大的。
父母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他们是乡亲里的一分子,一字不识,读不了书,讲不了大道理,也不讲大道理。对子女很少说教,讲话从不带脏字,不信“棒槌底下出孝子”——罕见动手。家庭教育的方式是时不时点他人长处,重在身体力行。他们做事冲在前,“吃亏”从不退让。他们一生真挚坦诚待人,倾己所有付出。他们让自己活得鲜明,个性是万事求己,多大的难处都是自己扛,让子女跟着有样学样。
父亲、母亲与天下父母一样,看不出有任何特别,更谈不上做“大事”。但稍稍注目他们的生活,就会不由自主赞叹,他们的一身是强大、一生是强大。尽管在当时看起来极为寻常,随便拉出一个人都同他们差不多,但他们做人做事只能用高风亮节来形容。说平凡,父亲、母亲只能归入平凡;说强大,父亲、母亲则必须归入强大。朴实忠厚的父亲,怀抱救国和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听从号召毅然入伍从军。父亲曾是抗美援朝官兵中的一员,寒冬腊月穿单衣,冰天雪地打穿插,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洗礼。背负一百四五十斤重的炮弹向前,摔跤时为护着炮弹,脸狠狠地撞在冰山上,两颗门牙由此永远留在朝鲜。冻死、饿死不能暴露目标,穿插作战,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韧地到达目的地完成任务。父亲在每次作战中都极为勇敢,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把生的机会让给战友,先后3次荣立战功。
抗美援朝结束,父亲同他的战友一起转业复员,父亲放弃优越的大城市工作岗位,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尽孝。他不识字,却把战时尽忠、平时尽孝演绎到极致。放着轻松日子不过,偏偏选择脸朝黄土背朝天。更不可思议的是,父亲的军功章回到家乡就不为人知,他也从不向人提起。过了几十年,说是通过军功章能换取“待遇”,父亲依旧不愿意拿出来,宁愿吵架也一口咬定找不着。后来才懂他说的那句话——“我还活着呢”,他的太多战友长眠在朝鲜,叫他如何忍心拿军功章换待遇?在不少人追求老有所依的同时,父亲与早年一样,年过七旬干起活来比青壮年都生猛。
说了父亲的强大,也要说说母亲的强大。母亲个子不高,瘦瘦小小,却是标准的“巾帼不让须眉”,不管干什么都是一把式,处处是标杆,时时是榜样。数不清的人佩服她,整条村的人感激她,她做的好事怎么都讲不完。母亲做事能干,抗压能力超强。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先后饿死四口人。父亲在外修铁路,连音讯都没有,家里一切都靠母亲独自打理。几岁的姐姐饥病交加,静静死在神龛前;不满周岁的哥哥饿死在母亲怀里,母亲都坚强地顶了过来,强大得让所有乡邻仰望。
母亲的强大还展现在对子女的教育。父亲可谓为集体而生,作为战士,每一分精力都在前线;作为农民,所有心思都在集体,他一人能耕半条村的地,连牛都受不了,他却同没事一样。父亲一心为集体,把家扔给母亲。家里一切靠母亲打理,孩子更是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身教,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母亲身上有什么不足,孩子只能乖乖听话。至于言传,母亲很少说,更不会反复说,大多点到为止,之后看各人的眼光、心思。说不清为什么,母亲的一个肯定眼神会让子女手舞足蹈,一个不快表情会让子女寝食不安。她的养育方法比而今不少“教育家”都管用。
父亲强大,母亲强大,他们在一起时更强大。记忆深刻的是在半山腰挖地建房,用上现在的挖掘机、推土机,都得几个月,却让父亲、母亲带着大哥硬生生地挖了出来。所有土石方都是父亲一人一下又一下地挖开,所有土石方都是母亲一担又一担地挑走。只有十几岁的大哥负责往筐里捞,一刻都不能停歇。他们3人白天到生产队出工,整块场地都是他们利用夜晚时间一点一点地“啃”。有时连续多天都看不出有多大变化,却凭耐心实现了“愚公移山”。父亲、母亲没有要求子女强大,但一言一行都在培育子女强大。
我们子女就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成长,在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变得强大。
如今,父母亲带着希冀走了,他们把不断强大的梦想留给了我们。我永远缅怀、感激我的父母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