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古人是如何看云的?“有轻虚之艳象,无实体之真形。”这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在《浮云赋》中对云的第一印象。接着,他又写道:“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塞门之寥廓。若灵园之列树,攒宝耀之炳烂。”“无实体”的浮云激发了陆机丰富的想象,他笔下的云变化万端、瑰丽奇绝。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一年四季,气候不同,云的形态也有区别。宋代的韩拙在其绘画论著《山水纯全集》中说:“春云如白鹤,其体闲逸,和而舒畅也;夏云如奇峰,其势阴郁,浓淡叆叇而无定也;秋云如轻浪飘零,或若兜罗之状,廓静而清明;冬云澄墨惨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
在古人眼里,春秋之云如同春秋的气候,温和舒畅,让人感觉闲适。而夏季气候变幻莫测,奇峰般的云朵常常是下雨的信号。夏季暴雨来临前,则常有翻墨般的乌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北宋苏轼在《有美堂暴雨》中提到的“顽云”,应当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积雨云。
通过看云,古人常常可以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诗经·小雅》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意思是说,能够带来雨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的确,冬季下雪之前,云层常常是比较均匀的高层云;而当下雪时,就变成雨层云了,云的分布同样比较均匀。
什么样的云预示着晴天?古谚云:“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里的“鱼鳞斑”指的是一种透光高积云,一般预示着持续晴天。
在唐代有关民间天气经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经验,有些内容至今还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书中说云中出现黑色和红色,就会下冰雹,指的就是“雹云”。现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时,也要判断是否有雹云。
古人看云,不仅实用,也很文艺。尤其在诗人眼里,云寄托了他们的情思、志趣和品格。他们或通过山水白云,表达自己恬淡闲适的心情,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或寄情于悠悠白云,表达不羡官禄、自然归真的思想,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或通过那穿山越水的白云,寄托思念和情谊,如“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唐·崔曙《对雨送郑陵》)……历史上有关云的诗文数不胜数,为传统文化留下了独特而丰富的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