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它可能是多雨的重庆,也可能是多情的成都,或许是多彩的大理,抑或是多愁善感的大连。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
有人说,因一个人而爱一座城。对我来说,却因一条河而爱上一座城。
长春曾是我的陌生之地。15年前,我一直生活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那里有我的原生地和第二故乡。2007年,因工作调转,我孤身一人来到长春,成为名副其实的游子。偌大城市,举目无亲。很多个夜晚,一个人坐在空空的宿舍里发呆,孤独和无助,像冬天的夜风一样无处不在,极度的不适应让我打起了退堂鼓,逃避和逃离的想法一度占据心头。我时常问自己,我会是长春的过客吗?
我的单位在长春东南部,紧邻伊通河。一天下班后,我把写完的辞职报告揣在兜里,漫无目的地走到了伊通河边,想与这座城市作个简单的告别。夕阳西下,霞光铺散,清风习习,绿树依依,一河美景让我布满阴霾的心境逐渐清朗开阔起来。华灯初上,河两岸“盛开”了万家灯火。我驻足在一座凉亭里,凝望着河面上几幢高楼的倒影,陷入抉择的思考之中。正当我左右为难之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从我身边走过,见我心事重重,便停下脚步,与我闲聊起来。得知我刚来长春不久,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长春的风土人情。讲到眼前的伊通河时,他更是如数家珍。原来,他也是外地人,20多岁时来长春工作,曾经多次参与伊通河治理,现在就住在河东岸的一个小区。他自豪地说:“伊通河变得这么美,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临别时,老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伊通河水养人,留在长春吧。”天色渐晚,我一边回味老人说过的话,一边回到单位宿舍,辗转反侧后,我在辞职报告的背面写下了一句话:我要在伊通河畔深深扎根。两年后,我决定在长春安家落户。经过一番挑选,在河东岸的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并把爱人和孩子从外地接了过来。从那天起,我便在长春扎下了根。
我居住的地段属于伊通河上游,十几年来,我见证了它的“旧貌换新颜”。特别是随着百里伊通河水系生态治理工程的持续实施,这里一年一变样,几年大变样。如今,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生态与生活的最佳融合之地和标志性景观带。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可以让人触景生情,如果仅仅是春有百花夏有绿、秋有金叶冬有雪。而伊通河畔让人久居而不厌、常来而忘返,是因为它用温婉的仪态和温热的情怀,把人们紧紧地吸聚在它的优美画卷里。花草、栈道、亭台、河心岛、光影桥,工业遗址公园、湿地公园、野餐露营地、网红打卡地……处处都可以一解乡愁、收藏想念、整饬悲伤,还可以释放欢喜、制造浪漫、放飞梦想。在这条游走的滨水长廊里,足之所抵,目之所及,都可以安放情趣与灵魂。无数个清晨与黄昏,都可见骑行者的飒爽如燕、垂钓人的执著如磐、摄影师的精致如画,幽静与悠然,笃行与笃定,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临河而居,我时刻得到伊通河的眷顾与滋养。由于距离单位很近,我经常走路上班,既符合低碳出行倡导,又能领略沿河风景。有一年,爱人患病后身体十分虚弱,医生建议通过日常锻炼提高免疫力。于是,每天早上我都陪她到河边锻炼身体。从几百米慢走再到上千米慢跑,逐渐加大运动量,一天,两天……半年过后,爱人的身体一点点康复,各项指标也恢复了正常。她半开玩笑地说:“伊通河是半个老中医啊。”女儿中考那年,800米测试是她的弱项。考前100天,我给她制订了“百日强身计划”,每天晚上,我按时带她到伊通河边跑步。从最开始的连拉带拽,到后来的并驾齐驱,再到最后的健步如飞,伊通河丈量着女儿的“成长速度”。最终,女儿的体育测试取得了满分成绩。她高兴地说:“伊通河是最好的陪练。”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伊水不言,通江达海。不知不觉,我在长春已经生活了15年,亲身感受着伊通河在新时代的华丽蝶变。如今,百里伊通河延绵向远、厚重丰泽,更加宜人、宜居、宜业,牵引并承载着春城百姓奔赴美好生活的脚步。我相信,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丽,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好。
来吧,朋友,我在伊通河畔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