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月圆夜。
农历八月十六的傍晚,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林长河湿地公园游玩。
当我们行走在湿地公园的彩虹桥上时,东方的河面上升起了一轮硕大的圆月。水中,月亮的倒影传送着莹莹波光,草丛中,纺织娘嘎嘎嘎嘎,细细地叫声,芦苇丛中,不时有鸊鷉扑腾着掠过水面,身边不断有人感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我不禁停下脚步,拿起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月光。远近的霓虹灯在皓月的笼罩下放射出迷人的熠彩,路灯将彩色路面照得十分清晰,光亮与夜色形成鲜明对比,长长的柳条在灯光照耀下像飞落的瀑布。行人在灯光中婆娑,如梦似幻。如此美好的时光,如果不写几个文字,于心不安,我不能辜负这美妙的月光!
林长河湿地美丽的月夜来之不易。大约10年前,监利在此初建公园时,一河黑水,臭不可闻。如今,河边立起护栏,河底的污泥得到了清理,河边种上了菁荇。现在的林长河空气清新,树木成林,花草悠香,河边蒹葭苍苍、菖蒲青青,蒲黄昂昂,有多种水鸟栖息,水中时常有鱼在欢跳。林长河十五十六的月圆夜更加让人留恋忘返。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想像出月亮里的广寒宫,想像出嫦娥奔月,想像出吴刚酿出桂花酒,还有月亮上的玉兔,一切都源于月色的魅力。我想,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崇拜月亮的民族,我们的先贤制定的太阴历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古人没有电,他们比现代人更珍惜月光,唐诗宋词中描写月光的作品可以车载斗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写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现代人有了电,依然爱月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光》走进了中学课堂。十五的圆月自是值得咏唱,八月中秋的满月当然更加让人念念不忘。
八月中秋刚过,天气渐渐转凉,秋夜徐徐的清风吹走残余的暑热。李白那脍炙人口的《静夜诗》让人从月夜的清凉中寄托思乡。中国人无私的爱常常体现在当自己感到舒适时,也希望自己远方的亲人能够舒适,这是我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
我不懂历法,总是不明白我们的农历为什么不在年初的某个月中添一日,以保证月圆日与十五重叠,不是有一联说“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吗? 现在想来,或许是制定历法的先人,要人们看到半月的月亮在圆与不圆之间,给人们留下些许期待的空白。先人或许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缺陷美,希望我们知晓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完美。李耳的《道德经》中说“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中国有句成语叫“月满则亏,水满则患”。这说明我们中国人很早就从月亮的圆亏之中明白了生活的哲理。
由此看来,十五的月圆也好,十六的月圆也罢,我们中国人好像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地界定。十五十六月儿圆,都是美好的,十分宝贵、令人暇想、值得赞叹!
余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