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的“不思归”香芋。
“不思归”,这个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短语,又是一道阳江特色美食的名称。它产于阳西县溪头镇,一种离不开故土的特产——溪头香芋。人们称它“不思归”,只因它太吸引人了,香到你尝一口就不想回家,甚至不辞长作溪头人。少年时候我就认识这种香芋,不但吃过,还有一段经历呢!
海陵试验区闸坡镇与阳西县溪头镇一水相隔,横渡海陵湾,对面大陆就是溪头镇。我有时会站到闸坡渔港码头上,眺望溪头镇那边,阳光下的溪头镇闪烁着亮光,想必那里烟火浓稠;雨季时,我能见到龙高山顶下挂一条白练一样的瀑布,直往山下奔泻。老人对我说,“龙高山顶现,必定要收船”,说的是当龙高山顶清晰出现在眼前之时,渔船就要回港避风了。闸坡镇与溪头镇隔海遥望!不少闸坡渔民的祖辈,是从溪头到闸坡谋生而定居下来的,而有的溪头姑娘嫁到闸坡渔民家,便成了闸坡居民。于是,溪头居民与闸坡渔民多有亲戚关系,他们常来常往。
我家隔壁的婶子,是从溪头镇嫁到闸坡来的农村姑娘,丈夫是深海作业的渔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家渔家都不富裕,渔民的口粮有点紧缺,而鱼餸却不怎么缺,常随溪头渡船往溪头亲戚家寄点咸鱼或鱼干;溪头亲戚家的姑嫂大姨也随时搭着渡船,带上番薯或香芋过来,见见亲戚,说上一天半的心里话,才依依不舍回家。
婶子家的姐姐送过来的番薯芋子都堆在墙角下,似一座小山,觉得富有,令人羡慕。婶子当然高兴,先泡上一壶热茶给姐姐解渴,接着紧锣密鼓做午饭招待,再是一匹布那样长的问候,从爷爷奶奶、父母亲,到兄弟姐妹,逐个问过。姐姐也向妹夫、妹妹问安,询问生产好不好,儿女们读书怎样,身体是否强壮。婶子一边答话,一边做着午饭,炊烟里弥漫着浓浓亲情。
婶子看到堆在屋角的“不思归”香芋,就想起了年轻时在农村娘家的日子。她从小吃“不思归”香芋长大,嫁到闸坡之后,老挂念着它的味道。婶子对我说,就是喜欢“不思归”香芋既粉又糯,既香又甜,入口爽滑的口感,若把“不思归”香芋外皮削了,放进饭煲里与米饭一起焗熟,那就更香了,比粉酥还好吃呢,连米饭也满满的香味。婶子经常给我“不思归”香芋,让我也分享她家乡的味道!
当天晚饭,婶子除了随米饭焗熟一盘子的“不思归”香芋,还用咸鱿鱼、五花肉搭配焖炒“不思归”香芋片,让姐姐也尝尝不同的味道。婶子的小儿子,不停地往菜盘下箸。婶子对儿子说:“不要只顾自己中意吃呢,要让大姨多吃一点,大姨家虽然不缺‘不思归’香芋,可咸鱿鱼、五花肉焖煮的风味尝得不多,应该多让筷给大姨。”大姨笑着说:“小孩子喜欢吃,大姨心里可高兴,大姨给妹家的心意没有错呢。姨甥们都喜欢,改日再送一些过来。大姨家虽然缺咸鱿鱼和五花肉,就是不缺‘不思归’香芋呢!”于是一屋子的人都笑了开来。
“不思归”香芋在别的地方也称白芽芋,虽然也有红芽品种,而白芽更好一点,只是个头小,有的还长得像一个大大的逗号,从芋根处拉出长长的一段芋柄。大姨说:“栽种时多埋了一点土,生长时老长芋根,才有了那个柄。长柄的芋头虽然小,可更香呢。”大姨接着说:“村民都喜欢‘不思归’香芋,溪头各条村子都有种植,马村的种植面积最大,好吃。”大姨的话让我感觉到溪头镇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农田肥沃,气候温和,龙高山上的流水濡养山下大片农田,不论哪种作物,都长得特别好。像溪头这种小不点的香芋其他地方也有种植,但就是没有溪头田地里长出来的好吃,品质独一无二。说来也奇怪,小小的芋子扎根溪头,就“不思归”了,一样的芋种,因泥土不同而品质不同,变得粉糯兼之。
“不思归”香芋长着土灰色的外表,还一身环节。煮熟后剥开外皮,芋肉略带浅紫色,靠近芋芽的肉质极其细滑,香味渐次展开,到了根部依然粉香,十分讨人喜欢。几百年来,溪头的“不思归”香芋都是本土重要农特产品,艰苦岁月里它曾经是农家的准口粮,也是农家增收的来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每当临近中秋佳节,溪头渡船搭载销往闸坡的货物中,总有“不思归”香芋。闸坡街市摆卖“不思归”香芋的一摊接一摊,摊前挤满了人,争相购买。闸坡渔民虽然忌讳用“不思归”香芋敬神赏月,但割舍不了它诱人的香味,聚餐的菜谱里,总有“不思归”香芋。
大姨吃过晚饭,与小姨甥一起坐到巷子里纳凉,聊着溪头外婆家里的趣事,谈论晚上刚吃的咸鱿鱼、五花肉焖“不思归”香芋的美味。大姨珍惜姐妹情,带来的是“不思归”,良苦用心是让妹妹别忘了对岸的娘家呀!想起这些,大姨就吟唱一段歌谣:
“白鹤仔,企云台,望着偔姑搭渡来;船来三架撑,轿来四人抬。左手开门姑入屋,右手共姑接落鞋。铜盆舀水姑洗脚,蜡烛点灯姑踏鞋。㓥鸡杀鸭姑无吃,糯米做糍姑去归。去归爱,去归喛,口含绿豆去归栽。绿豆打花棚过海,姐妹有心系爱来。无系贪头来捰吃,讲句事话得心开!”
唱到最后,大姨又重复最后两句,表达她最真切的思亲之情。婶子何尝不惦记着溪头娘家人知道姐姐中秋前会过来,让丈夫备下了一陶罐的咸鱿鱼仔和十多斤咸鱼,还有些许鱼干给姐姐带回家去,让娘家人也尝尝来自闸坡的味道。当咸鱿鱼与“不思归”香芋烩到一起,就是一道溪头闸坡两地共享、情感与味道浑然一体的风味美食!
这段经历距今已有几十年了,溪头“不思归”香芋如今生产如何?时近中秋,我的舌尖不时冒出“不思归”那特有的香味。借着一个闲日,前往溪头寻找往日的味道。到了溪头农贸市场,见到不少摆卖“不思归”香芋的摊档。细看这份溪头农特产,昔日的样子没有改变。睹物思人,思绪回到了大姨与婶子的故事里,细品着这平凡又充满情感的风味。同行的溪头好友邀我来到一家大排档,要在这里用咸鱿鱼仔、五花肉焖“不思归”香芋招待我,还特意安排店家随米饭焗上“不思归”香芋,让我回味过去的时光。最后,他还安排一道“不思归”香芋做成的汤圆让我品尝。这是一款创新食法,创新的味道让我想象“不思归”香芋新风味会有千千万万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缤纷涌现,而人情味不会改变,依然那般醇厚。我从内心感激友人的知情知性和热情好客。
如今,“不思归”香芋已是溪头代表性农副产品,它承载的远不止于味道,体现的是溪头农家数百年来对这个品牌的呵护珍惜,体现的是农情乡情的传承赓续。溪头镇早已把“不思归”香芋列为乡村优势特产,广种优种开来。我蹲到一个卖“不思归”香芋的农家摊档前,询问“不思归”香芋的种植情况。农家对我说:种植“不思归”香芋的农户自古以来都不少。生产能力提高了,种植“不思归”香芋面积就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实现了专业化种植,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下人们喜欢吃杂粮,讲究食品营养健康,“不思归”香芋既好吃,又有利于健康,城里人还把它当作副食呢!说到开心处,农家说他家去年种了五亩地的“不思归”香芋,总产一万多斤,收入五万多元,顶得上一个外出打工者一年的收入。临别时,农家要送我一点“不思归”香芋,让我尝尝鲜,我不无感动,收下农家这份心意,这一刻,仿佛又看到溪头大姨的身影,再次让我回到那段充满温情的时光。
藤壶